WhatsApp: (852) 9488 1298      www.facebook.com/born.com.hk

文章共享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3年2月號

    • 意象練功法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如果將新鮮的檸檬切片,或飽滿多肉的話梅,甚至一顆醋浸酸蕎頭,放入口中吸吮,接住以牙齒咀嚼,究竟是什麼味道?用幾秒鐘想像一下……也許讀者口腔內的唾液已經增加了不少。 
      有趣的是,大家面前未必有檸檬片、話梅或者酸蕎頭,可是身體卻不自覺地發生反應,有如「外母見女婿」——口水嗲嗲渧!

      潛意識不辨真假

      電影、電視劇裡飾演窮凶極惡的大反派、發展不倫戀的小三或到處留情的負心漢等演員,在街上遭坊眾白眼、指罵的事件已非新聞,理性上觀眾都知道是「演」戲,情緒上卻覺得這「角色」十惡不赦,非把他罵過狗血淋頭,不能發洩心中之憤;反之,銀幕上的英雄、舞台上英俊的歌手或綜藝節目裡笑口常開的主持人,私生活猥瑣兼不堪入目者,大有人在,卻仍受追捧和愛戴。
      以上的事例,證明「潛意識(Subconscious mind)不懂分真假」!
      有否嘗試過在夢境被惡魔、猛獸追趕?掉入無底深淵?被迫至走投無路?重要考試去錯試場?又或與夢中情人相會?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,醒來才知道虛驚或空歡喜一場;又或者欣賞電影,被嚇得魂飛魄散?或被感動到熱淚盈眶?或憤怒到咬牙切齒?觀眾「顯意識」(Conscious mind)都知道付費入戲院欣賞的電影都是虛構的,看到的都是銀幕的影像,怪獸不存在、鬼魂不存在,就算電影中的土豪惡霸或變態殺人狂魔,也不會撲出銀幕傷害觀眾。
      近年的「網路情緣」騙案,受害人從未與騙徒會面,僅憑對方的甜言蜜語短訊(或加偷來的俊男截圖),腦海就建構出「美好的未來」,這「美好的未來」只存在苦主想像之中,苦主的感知卻是十分真實,對騙徒的金錢需索百般配合,最終當然是「夢醒」收場!「潛意識不懂分真假」再次獲得應驗。
      說了一大堆日常經驗,與練武有什麼關係?

      腦海的訓練夥伴

      拳擊和泰國拳裡的撃影訓練(shadow boxing),就是透過想像力來訓練,武者以第一身的角色觀想(Visualization)與難纏的對手進行搏擊,自己要使出渾身解數應付,不可敷衍了事,閃躲、步法或進攻的虛實,切忌馬虎,否則失卻訓練的意義,事倍功半;有些武者練習撃影時,滿以為面前沒有真實對手,就得過且過,散漫地邊閒聊邊出招,忽略撃影訓練的重要性。
      現在你能想像到的運動精英都會練習「心智複演」(mental rehearsal),或稱「隱性練習」,這是公認提升運動員表現不可缺少的環節。
      先進的功能性磁力共振掃描(fMRI)技術已經證明,我們親眼看見和透過觀想行為,腦內活躍的都是同一區域,意味看見和想像都可激發大家的反應。
      高爾夫球傳奇傑克•尼克勞斯(Jack Nicklaus)透露打球得心應手的秘密:每次打球前,先在腦海「看到」(see)球的落點,既要對自己的能力現實一些,卻又要對結果抱持積極的想法,絕不要錯過任何機會。其次,「看到」球飛到您觀想到的落點,在心中描繪出軌跡、曲率和滾動的程度。第三,「看到」自己的擺準備姿勢,將這些都變成現實。第四,選擇一支球杆完成「電影」(movie),告訴自己這是正確的球杆。尼克勞斯強調如果可以在擊球前,完成以上程序,則可以享受到更好、更一致的表現。[1]
      在奧運先後奪得二十八枚獎牌(二十三枚金牌)的菲比斯(Michael Phelps)說:「我大概從十四歲開始練習意象訓練,預先設想每一場比賽,那些你希望或不希望出現的狀況,這樣才能做好萬全之計。我覺得這真的幫助我進行準備,意象訓練非常重要,如此一來就不會遭遇任何意外狀況,心情得以維持放鬆。不論做什麼事情,那都是關鍵所在,從小開始這樣做,真的對我的生涯幫助很大。」[2]

      我們形象化地觀想事情發生,無論好與壞,它會將我們的行為模式和經驗記錄在大腦內海馬體(hippocampus),這將成為您下次遇到相似情況時的參考點,拳手或武者多做「心智複演」(mental rehearsal),在腦海預先處理棘手情景,對技藝提升具正面效果。例如武者在比賽或對練時,對方的一招得手,事後可獨個兒以第一身回想該情景,想像時畫面愈真實、愈鮮明愈好,如果能聽到聲響和嗅到氣味就更理想,像光碟播放機一般,在腦海重複「播放」,謀求對策,配合自身閃避或反擊,直至熟練為止,當未來再遇到同一招數或相似情況,就有更純熟俐落的「參考點」。

      想像力增肌

      有時候,單靠專心想像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;運動心理學家岳剛(Guang Yue)找來二十至三十五歲的志願者,一組去健身房作重量訓練二頭肌,另一組只是想像中的鍛煉。第一組的二頭肌肉和力量平均增長了30%,但真正令人難以置信的是,只作想像的鍛煉一組的肌肉質量和力量也增長了13.5%。
      現在許多拳手中都懂得使用「心智複演」,協助比賽表現,綜合格鬥好手朗迪‧高頓(Randy Couture)表示:「九成是心理,一成是體格,可是許多拳手卻訓練九成體格,一成心理。」基頓‧積遜(Quinton Jackson)認為:「我覺得格鬥和做其他事情一樣,百分之九十九是心理因素。」
      阿里(Muhammad Ali)於1975年在金夏莎(Kinshasa)對時任拳王科曼(George Foreman)之前七個星期,阿里表現得好像滿不在乎,練習時他靠在繩子上,任由他的陪練向他四方八面重拳轟擊,他只偶爾出幾拳還擊;他沒有訓練自己的身體去取勝,他正在訓練自己的思想不要輸掉比賽。阿里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在擂台上,而是在扶手椅上進行「心智複演」,他在腦子與對手比賽。[3]五屆「終極搏擊錦標賽」(UFC)冠軍法蘭‧森洛克(Frank Shamrock)就明言心智複演是他的致勝秘訣,他利用觀想4作練習,想像如何擊敗頑敵,當中包括所有能想像到的細節。
      二十年代,世界重量級拳王傑克‧鄧普西(Jack Dempsey)高度評價「擊影」,認為其重要性僅次於自由搏擊練習。

      意象練功的侷限

      武術搏擊方面,「意象練功」有效的前提是實戰經驗,而且愈多愈好(不同對手),沒有實戰經驗的想像只是「妄想」,例如只練套路拳法或門派規則對拆的武者,經常被初階水平的搏擊手擊倒,就是例子;從未踏過單車的人,不能憑空想像而學會踏單車。
      無論什麼武術門派,套路是根據創派人實戰經驗(如果有的話)而設立,可是許多後學只是依樣畫葫蘆,模仿表象,做了一堆沒有意義的動作,就算教授者細說每招式的用法,也令習者以為學了套路就能夠在實戰時應用,事實當然不是,反而許多武者陶醉在「自慰式的想像」之中——如果對手「這樣那樣」,我就出「這招那招」,不過有經驗的拳手會用各種虛招和佯攻,令「妄想者」敗在最簡單的一拳一腳。有關虛招和佯攻的詳細闡釋,請參閱《運動版圖》161期「武意見」〈合法「偷襲」——虛招的奧義〉一文。
      練武的讀者,好好使用閣下的「私家演武廳」——頭顱內的想像力,技藝突飛猛進,指日可待。

      _______ 
      [1] Jack Nicklaus “My Golden Lessons”, 2002, Simon & Schuster.
      [2] 布洛林(Clyde Brolin)著《為什麼贏家不思考?》(In The Zone:How Champions Think And Win Big),木馬文化2018。
      [3] 參考資料:
      (一)Lynne McTaggart著《念力的秘密》,梁永安譯,2008,橡實文化。
      (二)羅振光著《格鬥縱橫》,2005,彼岸文化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3年1月號

    • 港泰拳史的幾塊拼圖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泰國拳的技擊效能,早已備受肯定;今天香港的泰國拳館或相關的健身中心,發展蓬勃,活像雨後春筍,由平民化至豪華會所級別的,數以百計,男女老幼都趨之若鶩,由群體課堂至單人私教,可用其門如市來形容,泰國拳當下的普及程度,半世紀前沒有人可以預想得到。

      凡走過必遺痕跡
      八十年代的富德拳館、鐵虎國際拳擊會等對推廣泰國拳的貢獻,功不可沒;此前,泰國拳在港發展的主要推手是方野及其高足坤青(徐家傑),方野創辦「香港泰國拳會」授徒,引入地道泰國拳比賽,包括一九七四年舉辦的「泰拳大戰」、八十年代初「泰日拳王對抗賽」,還有讓人津津樂道的「紅擂台」等賽事,又在多部武打電影擔任要角;坤青 1 自七五年開始在鐵虎國際拳擊會執教泰國拳十年,復恆常與方野在武術雜誌撰文介紹泰國拳歷史、名將秘辛和技術闡釋,後將鴻文結集出版《泰國拳》(功夫世界出版社,一九八八年),資料豐富,圖文並茂,是極具份量的專書。 2上述兩位皆是眾口交譽的人物,今期介紹香港泰國拳史的「滄海遺珠」。

      (一) 黎灼生——黎氏泰國拳健身學院
      今天武林,對泰國拳「旋風派」創始人黎灼生之名,非常陌生。
      黎灼生早年在馬戲班當大力士,能讓千磅重之汽車輾過其腹而無恙,又可與牛隻角力,尚擅驚人氣功,讓多人以大纜鎖其頸而面不改容。黎氏自幼習國技,漫遊中國大江南北,對各家各派武術秘奥知之甚詳,後遊歷歐洲南洋等地,與高手切磋,以武會友,隨父往泰國營商期間,跟拳王習技五年,參賽七十多次。黎氏欣賞泰國拳化繁為簡兼容易上手,是相當實用的武術,南洋等地當時因戰火關係,黎氏又得港方友好禮請,故返港設館授徒,創立「泰拳旋風派」。
      黎氏多才多藝,泰國拳外還精於書法,六十年代於荃灣雅麗珊社區中心開辦多種興趣班,國術、西洋拳兩棲名將梁有根師傅,少年時期參加興趣班而認識黎灼生,學習書法和泰國拳等。
      《唐手》技擊雜誌(1972年)指黎灼生時年三十八歲,教授泰國拳有八年歷史,推算他約於六四、六五年開始授徒,可能是全港最早教授泰國拳者 3 ,「黎氏泰國拳健身學院」在北角英皇道四一四號三樓(同年《華僑日報》報道指館址於英皇道三三九號六樓,雲華酒店斜對面),約有七十多名學生。
      除梁有根師傅外,活躍拳壇的陳德興師傅也曾隨黎氏習藝。

      (二) 陳有倫——拳擊道館
      陳有倫師承俠家伍冉明 4 ,曾到金邊習泰國拳,參與職業賽十五次,陳氏亦擅西洋拳,獲「金邊西洋拳大賽」季軍,一九六六年回港開設「拳擊道館」,自創「拳擊道」;陳氏於一九七一年「台灣海內外青年擂台邀請賽」獲輕甲級亞軍,冠軍為「意拳道」創始人鄭麒膺,陳有倫賽後表示,比賽時見對方身材比自己高大,賽後看表格得悉鄭為一百三十七磅,而自己一百二十三點五磅,相差十多磅,此事導致陳鄭齟齬以至筆戰 5 。值得一提,是項賽事中乙級冠軍是陳惠敏 6 ,他與鄭氏皆隨黎東芬習西洋拳,鄭氏為了是次比賽,曾向方野請益應付「職業拳手」之道。明師出高徒,陳有倫弟子陳炳南在第三屆東南亞國術邀請賽(1973年),奪冠而回。
      另一方面,陳有倫亦是武術雜誌的寵兒,經常在《新武俠》雜誌現身說法,示範泰拳散手,分享各種練功心得,他也是熱門封面人物,多次登上《新武俠》封面。陳有倫也經常參與電影演出,包括《黃飛鴻拳王爭霸》、《黃飛鴻浴血硫磺谷》、《黃飛鴻勇破烈火陣》、《獅吼》、《死對頭》和《雙龍出海》等。

      (三) 醒耐——醒耐泰國拳館
      泰國華僑「醒耐」,原名黃偉樞,十二歲學習泰國拳,出賽超過二百場,教授的是「莽獅派」(Sinhopalop)泰國拳,七十年代初期開設的「醒耐泰國拳館」座落灣仔軒尼詩道三五一號二樓,後在尖沙咀金巴利道開設分館。
      一九七四年十月七日,醒耐帶領三名高足:陳耀程、蒲志堅及庾志強,遠赴泰國參加「五角羣英大會戰」,參加的拳手來自香港、台灣、美國、日本和泰國,比賽地點為曼谷五馬路叻喃隆拳塲,可惜全軍盡墨 7 。
      「富德拳館」創辦人江富德,他首位泰拳師傅就是醒耐,江氏憶述醒耐的教法單調而枯燥,無甚變化,教授一兩招之後,就要江獨個兒練習,面對鏡子輪流出左右直拳,每堂如是,但對打穩基本功甚有助益。
      蒲志堅 8 是澳門「華昇體育會」創辦人,比江富德早入門,份屬師兄,蒲氏與醒耐曾經在《新武俠》演式泰國拳攻防技術。
      一九七五年四月,台灣「七巧拳」李民欽隨「民間功夫藝術團」到港表演(青山道新舞台戲院),他曾與「自稱」李小龍弟子的唐龍(Faly)過招,而聲名大噪,又自詡一秒能發八拳,復狂妄挑戰拳王阿里(Muhammad Ali),兼打算赴泰與泰國拳師切磋,為香港國術界雪恥云云,醒耐親睹其表演後,揭穿乃江湖技倆,並表示如果有人贊助的話,願意以「退休拳師」身份與李民欽「玩玩」。一九七七年,這位「綽頭拳師」,在美國紐約與虎爪派保羅偉梭進行搏擊比賽,首回合幾秒鐘就被擊倒。

      (四) 解元——東南亞健力拳擊學院(解元健身院)
      解元,原名解玉坤,馬來西亞人,「剛柔流空手道」黑帶二段,也是泰國拳和健美好手,泰國拳師承方野,後開設「東南亞拳擊學院」(另名「東南亞健力拳擊學院」、「解元健身院」),得悉空手道初段的師弟江富德是武痴,亦諳泰國拳,遂邀請他出任助教,所以坊間一直誤傳江氏隨解元習泰國拳(《新武俠》總249期就曾誤報),大不乏人。
      解元是邵氏五虎將之一,曾參與幾十部電影演出,最為人悉知的,是參演李小龍《死亡的遊戲》。「解元健身院」內部面貌曾亮相許冠文的《半斤八兩》,蕭錦及郭利民(Uncle Ray) 出現的一幕。
     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早上,解元因為身體不適,偕台灣籍妻子往尖沙咀東英大廈某診所,為其腦部照X光檢驗,解元入了診療室約二十分鐘,突然昏迷不醒,急救無效,送往法國醫院途中不治斃命,享年三十二歲。

      參考資料:《唐手》、《新武俠》、《當代武壇》、《武林周報》、《南華早報》、《華僑日報》、《泰國拳》、《武者》、《武林風雲:第四屆東南亞國術大賽實錄》等。
      __________

      1 坤青(徐家傑),一九四七年出生,自六五年開始,先後隨黃伍初(阿猜)、方野、阿贊桀是耶派等習泰拳
      ,並多次赴泰研習和考證,探本溯源,文章散見《新武俠》、《武道》、《技擊》和《功夫世界》等。
      2 第一本中文泰國拳專書,為李英昂著《泰國拳之秘密》(麒麟圖書出版,1970);後來,雄師編《泰拳
      散手》,只是「炒雜碎」式拼湊各種武術雜誌內容而成;一九八八年,泰國班耶。蓋塔斯(Panya
      Kraitus)出版的《泰式拳擊乃上乘之武術》(MUAY THAI:The Most Distinguished Art of Fighting),有中
      、英文版,硬皮精裝,已再版多次。
      3 一九五一年出生的陳德興師傅,十三歲(六四年)開始隨黎灼生習泰國拳,說法與黎氏對《唐手》技擊
      雜誌所言吻合。資料來源:阿尼著《武者》次文化堂,2011
      4 伍冉明乃俠家拳高手,一九五七年參加「台港澳國術比賽」,惜落敗。在一九七二年杪在美國三藩市
      寓所,遭刺客登門連開五槍,身中三彈身亡,享年六十五。
      5 陳有倫指最初眾拳手過磅後,發現磅具比正常輕了達十磅之多,後找來準確磅具,各拳手須再次過磅
      ,唯鄭氏拒絕,後得領隊鄧生居中調停,鄭氏佔磅利,故奪冠軍。(《新武俠》51期)
      6 一九七一年,陳惠敏參加「台灣海內外青年擂台邀請賽」,而非坊間所指的「東南亞國術邀請賽
      」,「東南亞國術邀請賽」舉辦地點除第三屆(73年)在馬來西亞外,第一屆(69年)、第二屆(71年)、四
      屆(76年)皆在星加坡。資料來源:《武林風雲:第四屆東南亞國術大賽實錄》1976年出版。
      7 醒耐最初派的三位代表為:陳明興、陳耀程和馮新華,後來陳明興因爲傷脚、馮新華因工作關係未能成
      行,改由蒲志堅及庾志強補上; (i)蒲志堅(香港)對乃嗎哈年•廉華帕(泰國)(120磅), 蒲氏在第二回合開
      始前棄權。(ii)庾志強(香港)對林海盛(台灣)(134磅),庾氏在第二回合開始前棄權。(iii)陳耀程(香港)對加
      華沙吉(日本)(117磅),陳氏於二回合被擊倒。(資料來源:《新武俠》總143期和總145期)
      8 「澳門泰拳之父」蒲志堅1950年出生,十四歲開始習武,曾涉獵空手道、蒙古摔跤、西洋拳、中國北
      派武術等,1972年到灣仔「醒耐泰國拳館」習藝,1974年隨醒耐征泰。1980年赴澳門發展,成立「華昇
      體育會」教授泰國拳,是將泰國拳帶入澳門第一人,對澳門泰國拳發展,居功厥偉,後移居英國,2019
      年5月24日因癌症病逝,終年六十九歲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12月號

    • 跑藝與技擊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長跑是極受歡迎的運動,COVID-19 疫情肆虐前,香港每年約有一百多場長跑比賽,由幾公里到超馬不等,而且有1%的人口(七萬人)參與渣打香港馬拉松,十月中,政府批准「田總」明年二月十二日「復辦」渣馬,名額二萬五千,對跑友來說算是「喜訊」;另一邊廂,「跑神」傑曹(Eliud Kipchoge)在柏林馬拉松以兩小時一分九秒封王兼重寫世界紀錄,鋒頭一時無兩。今期就探討一下跑步與武術的關係。

      人類在遠古時代,為了生存與大自然搏鬥,原始本能離不開跑、跳、投;「跑」更是追捕獵物及逃避掠食者的求生本領。神話《山海經》的夸父追日,已經出現跑步的描述;名著《水滸傳》的「神行太保」戴宗就是擅長跑步著稱。

      與戰爭息息相關

      西周時代,周成王率臣下往淇田場春種,回程王宮路上,周成王命侍從在疾馳的馬車後奔跑跟隨,直抵王宮者獲十戶奴隸的賞賜。
      春秋戰國時期,長跑訓練對步兵的作戰能力,非常重要;孫武效力吳王闔閭為軍師時,要士兵全副戎裝,挾弓矢、持戈盾、負乾糧,日行三百里,藉以提升作戰耐力。
      吳起在魏國招募士兵時,以武裝長跑作為選拔標準,他們穿上胸、腹、腿護具,頭戴面冑,日提戈兵、背弓矢、腰懸短劍,帶三天糧,「日中而趨百里」;成功被取錄可免本戶徭役和田宅租稅。
      秦漢以後,戰爭以騎兵作長途追擊,步兵則偏重短跑和突擊為主;疾跑不只出現在軍事訓練中,宋代以後,城邦之間商貿及文化往來頻繁,善跑的郵遞者扮演著重要角色,宋朝驛站傳遞分步遞、馬遞和急腳遞,急腳遞日行數以百里計,金代的傳遞距離為每十至十五里為一站,他們俱為健碩之士,帶文書備武器,是最早的「職業長跑家」。
      人們熟悉的長跑比賽,早於元代已經出現,屬於「超級馬拉松」的距離,蒙古語「貴由赤」乃賽跑的意思,是元代禁衛軍開創的比賽,距離為一百八十華里,約為馬拉松比賽的兩倍路程。
      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非常重視跑步對戰力的提高,他要士兵綁沙包負重跑步訓練,並注意呼吸的調節,《練兵實紀》中強調,應要跑一里不氣喘為好,可見戚繼光對跑藝的重視。 

      武藝以跑為先

      跑步訓練對拳師的重要性,不用贅言,職業拳師每天的「功課」之一就是晨跑;到網路視頻隨便找西洋拳、泰拳、空手道、MMA拳師的訪問或特輯,都會出現跑步練習的情景,例如拳王阿里、「糖雷」羅便臣、藤原敏男、賓尼、播求、魔沙斗、山本德郁、井上尚彌等等。記者曾問剛復出的前拳王科曼(George Foreman):「你每天早上跑多遠?」科曼調侃地答:「那得看雪櫃有多遠?」
      七十年代國術擂台賽,許多拳手初段勇猛無匹,不消一分鐘就筋疲力竭,皆因傳統教頭不重視體能訓練,不諳跑步的好處,遑論鼓勵徒弟練跑,況且用什麼配速(pace)和怎樣進行,也是一門學問[1],除了曾涉獵西洋拳或泰拳的「國術拳手」(或兩棲拳手)外,罕有三回合都氣力充沛。到了八十年代流行的泰式搏擊賽,拳手的體能已有大幅改善,由三回合至八回合的比賽不等[2],都能應付裕如,練跑對他們起著關鍵性的作用。

      德高望重的武俠片明星石堅(1913-2009)[3]指出:
      「搏擊最主要是反應,兩人對擊,最主要是主動,不能跑就不能持久,就不能主動,被動就要捱打。有氣有力,技術才能充份發揮,無氣無力,多好技術也派不上用場。所以,武藝以跑為先。……
      「武術跑步和普通的跑步有所不同,練武術跑步,除了練體能,最主要是練反應,因此,練習武術跑步,要忽快忽慢,慢快慢快快快慢慢的去練,而這是非常科學的一種練習方法。……
      「慢,是要採守勢,緩緩退却,快,是發動突然襲擊。在搏鬥中,掌握這個快慢節奏很重要,可以觀準敵人換氣之弱點,得勢攻擊。」[4]
      「武藝以跑為先」是石堅第五位師傅,有「五省刀王」之稱的孫玉峯常掛在口邊的名言,強調體能與氣力的重要性。初登擂台的武者都體會到,練習與比賽簡直是兩個世界,比賽時節奏紊亂,全不受個人意志左右;拳擊和摔角等格鬥乃「無氧運動」[5],打打停停,對手隨時進迫己方,那怕是全無章法,也得要應付,缺氧乏力和乳酸積聚的感覺絕不好受。
      一九七一年六月,陳有倫為了準備十月份「台灣海內外青年國術大賽」,每早進行跑步和爬石級練氣,他要求里程長、用勁要韌,每天要跑上十里左右,同時由頭到尾的跑步速度不一,以間竭性速度跑,在一段的速跑中求取韌力和連續的勁道。陳氏透露泰國拳師是以時速時緩跑上十五里,作戰能力便可以支持十個回合之氣。[6]

      跑步訓練

      有些武者非常抗拒跑步,這對於跑步成癮的跑友而言,簡直不可思議,莫說傳統武者,就算是以格鬥為主的拳手,也存在這種情況;他們普遍覺得跑步單調和沉悶,變化不大(專項跑家一定舉腳抗議),不及舞拳弄腳來得多變和刺激;他們不喜歡跑步的原因,可能是不得其法,一開始就跑得太快,配速控制不當,辛苦又無效。
      石堅強調的「忽快忽慢,慢快慢快快快慢慢的去練」,專項跑者不會陌生,現簡單介紹幾種練跑方法供武者參考。
      首先要釐清,「慢」和「快」是相對性的概念,是針對個人而言,否則就毫無意義,例如傑曹(Eliud Kipchoge)或大迫傑用65%最高心率作輕鬆跑,業餘跑友就算以同樣速度跟隨,最高心率可能已達90-100%[7],瞬間就筋疲力盡。
      武者的練跑方法,不妨參考電影《洛奇》(Rocky)系列,每次電影響起振奮人心的音樂Gonna fly now,就出現史泰龍為了比賽而進行的苦練,其中必有跑步畫面,包括慢跑(jog)、節奏跑(tempo run)和短距離衝刺(sprinting),這些都可以提升拳師的心肺功能,有助回氣更快速,例如全力打出幾秒組合拳招後,只需短暫幾秒緩緩呼吸,就能再次猛力出擊威脅對手,相反缺乏這些訓練的就須更長時間恢復。

      Gonna fly now

      拳手的跑步訓練概分如下:
      1.    輕鬆慢跑(Jog/Easy run)——以能夠和跑伴邊聊邊跑的速度進行,視乎個人能力,慢跑三十分鐘至六十分鐘左右,這練習幫助培養耐力,主要是以體內脂肪作能量。(60-75%最高心率)
      2.    短跑衝刺(Sprinting)——熱身過後,以全速衝刺大約一百米,維時十多秒,然後步返起點再作衝刺,變項是衝上斜坡、跑樓梯級、拖車呔衝刺或兩手各持1磅啞鈴衝刺,視乎個人能力和設備而定。(95-100%最高心率)
      3.    變速跑(Fartlek)——慢跑一段較長距離,然後全力衝刺一段短距離,交替若干次,「有氧系統」和「無氧系統」互換,模擬格鬥比賽時的節奏練習。進階者可按程度,加長衝刺距離和縮短慢跑時間,以增加練習難度。

      對業餘拳手而言,建議每星期進行跑步訓練三至五次,勿忘適當休息都是訓練的
      重要部份,避免過猶不及,得不償失,有效才是王道。

      結語

      格鬥與技擊,跑步皆是不可或缺的輔助訓練;世上沒有兩個人完全相同,更沒有兩名跑者或兩位拳手的訓練日誌是一模一樣,以上只是概略式介紹,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,進行任何高強度和吃力的訓練前,建議先找醫生做詳盡全身體檢,以策萬全,並找合資格的教練,按部就班,確保長練長有。切忌一曝十寒或操之過急!
      跑步訓練不單可提升搏擊效能,就算是比賽以外的街頭格鬥亦然,例如對方武功高強、手持利器或人多勢眾,「打」(fight)不過當然要「逃」(flight)跑,《三十六計》走為上計!

      __________
      [1] 聽過武者認真地說:「乜跑步要學嘅咩?」事實上,關於跑步的專書可謂汗牛充棟,由跑鞋選擇、跑姿、動作、訓練計劃、補強診斷、核心肌群鍛煉、到心律計算等不一而足。
      [2] 李劍琴及黎東芬於四十年代,就曾分別在香港及澳門進行六回合和十回合的西洋拳賽事。
      [3] 石堅(1913-2009)先後有六位師傅,第一位趙連城(北少林)、第二位李連川(少林派、摔角)、第三位趙桂林(鷹爪和螳螂)、第四位王靈峯(山西朝元門)、第五位孫玉峯(羅漢門)、第六位杜振聲(少林派),資料是石堅向《新武俠》記者透露,可信度高。另外,一九七七年《少林功夫》創刊號內石堅訪問,第四位師傅為王雲峯,向弟子強調「百藝以跑為先」(非「武藝以跑為先」)為趙桂林。
      [4] 《新武俠》武術雜誌,〈石堅教你如何選擇師傅〉,90期(總225期)一九七九年。
      [5] Roy Benson,Declan Connolly著,《心跳率,你最好的運動教練》(Heart Rate Training),臉譜出版,2015。
      [6] 《新武俠》雜誌30期,1971年6 月號A。
      [7]個人最高心率的計算方法,坊間最常用的公式是「220-個人年齡=最高心率/分鐘」;例如30歲的人,最高心率220-30=190次/分鐘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11月號

    • 高手是如何煉成的?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本文的「高手」是指擂台拳王1級人物,他們的比賽有錄像留存,身手如何毋須依靠想像;其次,他們實戰經驗豐富,對手都是同級強者;至於傳說式的「高手」,包括「地下拳」2高手,則不作評論。

      膽識與勇氣

      「一膽二力三功夫」,膽量是格鬥的首要條件,技術嫻熟而缺乏膽量者,自然成就有限。有些拳手會左挑右選對手,好拳手應該信任教練而接納安排;另一極端例子,拳手過分進取,想挑戰實力強者,教練也得適時勸阻,有勇無謀絕非美事,甚至危險。泰拳冠軍「巨人殺手」戈奈盛(Kaoklai Kaennorsing)3是藝高人膽大的表表者,經常越級挑戰,屢挫「巨人」;巴西格雷斯家族(Gracie family)成員、善猜、美濃輪育久、櫻庭和志與須藤元氣等也是曾戰「巨人」、膽識出眾的勇士。

      基本功扎實

      萬丈高樓從地起,沒有扎實的基本功,拳藝難以寸進,基本功的優劣,端視教練是否嚴謹和學員對自己的要求,兩者態度互為影響,相輔相成。「飛將軍」小沙瑪透露,許多外國拳手,都輕視「基本功」,只想學悅目的招式,這種想法不對,高階技術皆建立在基本功之上,包括懾人的殺傷力。4

      失誤的機率

      一場拳賽,雙方也可能犯錯,然而犯錯多寡,卻造成賽果差異。高水平的搏擊比賽,一次犯錯也嫌多,有些甚至是「致命的」。
      UFC261,張偉麗對露絲(Rose Namajunas)的左踢,犯了判斷上的錯誤,以為對方抽踢中路,左手擬撈腿,而露絲的「目標」卻是頭部,張的錯判付出沉重的代價。UFC278 ,艾華斯(Leon Edwards)先踢尤斯曼(Kamaru Usman)中段和下盤,再以高踢「獵頭」,尤斯曼因為錯判而中招敗陣。高手過招雙方皆會小心奕奕,有如置身濃霧或宛然曲折的山路駕駛車輛,「視野不清」當然要謹慎,在未看通前路時,不可輕言加速,到一招得手後,高手不會放生「獵物」,例必「撲」擊對手。
      練習創造完美(practice makes perfect),要在格鬥中減少失誤,搏擊練習和比賽,是不二法門,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過程中須要教練的反饋(feedback)作修正,否則只將無效和多餘的「技術」重複,成為「垃圾訓練量」(junk volume),無助進步;勤練只是「量」,正確地練習才是「質」,「質」與「量」並重,練得其法,方為上策。
      另一方面,愈能及時修正失誤,對戰況就愈有利。

      套路變化
      孫子曰:「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;能因敵變化而取勝,謂之神。」高手格鬥時的套路變化多端,以利戰術變化,避實擊虛。八月廿六日,ONE Championship 泰拳蠅量級四強賽事,「踢腿機器」素拔叻(Superlek)對巴西的「鐵手」華特(Walter Goncalves),甫埋牙,泰將連番腿擊失利兼被絆跌,他即改變戰術以短肘攻堅,於首回合一分三十秒擊倒「鐵手」進級決賽。
      半世紀前,拳王阿里分別對戰「重炮手」李斯頓(Sonny Liston)和科曼(GeorgeForeman),兩場比賽的戰術運用就迥然不同。

      抗打力非凡
      高手實戰經驗豐富,如攀登金字塔,對手一次比一次強,比賽難免會被擊中,如果抗打力不濟,一擊即潰,難成大器,抗打力也是一種心理質素的呈現。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四日,「噴射機」賓尼對踢拳冠軍岡尾國光,開賽三十秒,賓尼中右拳倒地,站起後陣腳未定,幾秒後又遭撞跌,岡尾窮追不捨,賓尼處於劣勢,第二回合開始,賓尼掌握岡尾節奏,於第四回以連環重拳撃暈岡尾。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五日,美國無敵踢拳王路夫斯(Rick Roufus)對泰國拳師「白象」奇桑列(Changpuek Kiatsongrit),開賽二分鐘,奇桑列先後兩次遭左拳撃跌,被拳證讀秒,美將乘機追擊,回合鐘聲救了泰將,第二回合奇桑列開始以強勁左踢反攻,於第五回合路夫斯右腿受到重創被擊倒,需用擔架床抬離擂台。
      抗打力也是反敗為勝的能力,如果挨不過關鍵時刻,早已輸掉比賽,談不上敗部復活。

      體能出眾
      拳腳凌厲,體力不足,就無法應付高強度和高密度的比賽,瞬間疲態畢呈,如何能取勝?職業拳手隨時激鬥十回合,面不改容,其實跳繩十回合也難倒不少武者,何況是節奏紊亂的比賽?體能不佳也影響抗打力,體能優秀的拳手,離不開跑步、跳繩、搏擊練習、重量和活靶訓練等,這些訓練的本身就包含疲勞與痛楚,對養成抗打力助益宏大。

      懂得休息
      勤練的武者值得肯定,可是只顧練習不肯休息,導致長期勞損和受傷,絕不理智,上帝創造萬物也在第七天安息,休息是為了行更遠的路,懂得適度休息的勤練,才是智慧。

      身經百戰
      不證自明,世上沒有一出道就是高手這回事!某些拳手初登場就有亮麗表現,甚具大將風範,皆因他們早經多次館內賽的洗禮。

      表現穩定
      高手要長期磨鍊才可登峰造極,過程中表現要穩定,如足球朗拿度、網球祖高域、長跑傑曹、士碌架奧蘇里雲等,都是長期表現穩定的巨星,拳手要成為拳王,基本就是贏多輸少;UFC的麥佳格 (Conor McGregor)、拳擊的井上尚彌和泰拳善猜等都是例子。比賽時能否順利進入「心流」狀態,決定表現的穩定性。

      技術卓越
      搏擊技術不會獨立存在,這須與基本功、膽識和經驗等元素掛鉤,上乘功夫「不招不架,就是一下」是時間與空間的掌握,就些都是經驗累積而成。

      閱讀對手的能力
      請參閱另文〈實戰の閱讀力〉(《運動版圖》第160期〈武意見〉)。李小龍透露自己攻擊時,經常突然停止動作,藉以觀察對手的反應,然後部署下一輪的攻勢5,其電影的武打場面,常出現戛然而止的動作,就是閱讀對手的慣性反應。

      情緒穩定
      這是高手的共通特點,試想EQ不高、動輒暴跳如雷、撤野的拳手能成為高手嗎?的確頗成疑問,小不忍則亂大謀,無論訓練和比賽,冷靜才是王道。許多高手如阿里都擅於激怒對手,使之急躁而犯錯。

      完美主義者
      「做得到」和「做得好」是不同的層次;初學者只要求「做得到」,再上一層樓就要「做得好」,武者對自我要求高者,甚至要求「做得完美」。

      反求諸己
      能夠成為高手,其中重要元素——反求諸己,凡遇挫折就推卸責任,錯不在己方,這類武者的「高手路」當然障礙重重。當我們以食指指向他人時,有三根手指是指向自己的。高手會精益求精,對自我提升要求無止境,無論順逆都會檢討,難道被打敗,就怪責對方武功高強?
      小沙瑪表示,身為教練會一視同人教導眾弟子,卻無法令他們變得「偉大」,能否成為拳王是各自修行的事。

      天賦與熱誠
      祖路易(Joe Louis)說:「我可以教你如何發拳, 教我懂得的每一招,卻無法讓你成為鬥士。 那是天賦,是別人永遠無法給你的。」
      只要透過努力,大家都可以在任何範疇進步,不過世界級別的頂尖高手,就不只是努力就可登峰,必然有天賦的本錢,例如身型優勢、爆炸力、協調性、靈活性、肺活量等眾多元素,加上長期訓練的熱誠,否則三分鐘熱度難以將「鐵」煉成「鋼」。

      結語
      吾非高手,卻探討「武林高手」的種種,冒天下之大不韙,還望看官「高」抬貴「手」!

      ____

      1 「拳王」一詞已隱含經驗豐富,技術優秀,在同級封王。
      2 筆者對「地下拳高手」持保留態度,因傳聞經常存在「誤導性遺漏」,例如:哪裡進行(誰的主場)?雙方人數多寡(勝方人多)?隨時發難的街交性質?還是有公證主持的講手?說者多數非親睹經過,語焉不詳,更多的是添油加醋的以訛傳訛而已。
      3 戈奈盛身高1.8米,體重79公斤,他的對手:Alexey Ignashov 高1.96米,體重117公斤;Mighty Mo體重130公斤;Choi Hong-Man 高2.18米,體重162公斤,他的比賽形同玩命,如假包換的「死亡遊戲」。
      4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WyUXSQPSa4
      5 漢喬伊 ( Joe Hyams ) ,《 武藝中的禪 》(Zen in the Martial Arts),慧炬出版 2002 。
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10月號

    • 淺談格鬥催眠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「催眠」(Hypnosis)一詞,源自希臘文Hypnos,是主管快樂與自在之神,也代表最基本的元素——睡眠,故此Hypnos亦稱為睡神,人們經常誤解催眠等同睡眠,以為透過某些技術令人「入睡」,又或者先入為主以電影橋段作參考,「催眠」就是控制他人,作出非自願的違法勾當。
      近代公認的催眠治療大師艾瑞克森(Milton Erikson,1901-1980)指出,人的行為深受潛意識(subconscious)的掌控;他曾幫助運動員獲得奧運獎牌或刷新紀錄,包括推鉛球、高爾夫球和射撃隊等,其出神入化的技術治癒個案多不勝數。

      運動催眠漸普遍
      「催眠」是指「恍惚狀態」(trance)1,既放鬆又集中,人人都體驗過,例如白日夢、閱讀入神、欣賞電影、投入演唱會、與愛人羅曼蒂克或全神貫注聆聽演說等;「催眠治療」(Hypnotherapy)是透過「既放鬆又集中」的狀態,配合各種技術給予「受者」(client)「暗示」(suggestion),處理各類情緒難題、恐懼症、信心不足、戒除不良習慣、減肥和運動表現等,英國及美國的醫學協會分別於1955和1958年承認「催眠治療」為有價值的治療手段。
      「格鬥催眠」是「運動催眠」(Sports Hypnosis)的一支,旨在協助拳手在比賽時能夠發揮應有水準2,避免「凸槌」或「失誤」(choke),例如不少拳手參與館內搏擊練習賽時,表現非凡,但在千名觀眾面前的公開賽表現就大打折扣——神不守舍3,沒法進入「心流」(flow)狀態,這類個案不在少數。例如排球和籃球比賽常見的現象,一方表現「得心應手」,敵方教練就會策略性喊暫停或替換球員,藉以中斷對方氣勢(break state),干擾對方的心流,不過格鬥比賽的教練除「拋毛巾」外,沒有行使暫停的權力,只有回合間的休息時間方可教路。
      過去幾十年,國際體壇以催眠技術幫助運動員,已非新鮮事;例如拳王阿里(Muhammad Ali)、高爾夫球名將老虎伍玆(Tiger Woods)、網球名將干納斯(Jimmy Connors)和游泳奇葩米高·菲比斯 (Michael Phelps)等;格鬥名將如朗特茲(Khalil Rountree)、伊密(JOSH EMMETT)、布朗(MATT BROWN)、尤賓絲(SIJARA EUBANKS)、阿密(BASHIR AHMAD)、費根(SEAN FAGAN)等都承認受惠於催眠的幫助。
      潛意識影響著每個人的行為,要了解催眠對受者的幫助,先要知道「潛意識」4的特性:(一)它不懂得分真假;(二)思想和意念均會引致身體反應;(三)想像力比知識更能影響行為;(四)當想像和語言發生衝突時,想像總是勝利者;(五)潛意識既可幫助你,也可以戕害你;5(六)互相矛盾的意念不能同時存在;(七)潛意識習慣「先入為主」,接受得愈久的意念愈難被新意念取代等。
      「催眠治療」和「運動催眠」就是透過「暗示」輸入潛意識,身心自動執行。
      一趟標準的催眠治療(格鬥催眠)流程包括:①術前講解(pre-talk)②導入(induction)③深入(deepening)④集中(focus)⑤暗示(suggestion)⑥導出(awakening)⑦後暗示(post-suggestion),實務上仍有眾多流程變項。一則優秀的電視廣告,短短十多秒,已包含以上各項元素;俊男美女出現眼前(導入),吸引觀眾視線(集中),靚人說出產品和服務優點(暗示),最後打出商標和口號(導出+後暗示)。
      許多武者只專注可眼見的招式層面,卻忽略潛意識和心理狀態的關鍵影響力,須知「身」(body)「心」(mind)為整個人體系統的兩部分,互相影響,身心互動。
      不論任何類型比賽,無數頂尖運動員受訪時,皆不約而同地指出,身處同級賽事,健兒之間的技術層面不相伯仲,高手比賽時的勝負得失,臨場的「心理質素」是關鍵所在。

      格鬥催眠內容略述
      篇幅所限,只能略述「格鬥催眠」內容部分元素如下。

      放鬆(relaxation)——格鬥比賽,拳手的緊張,在所難免,「過度」或「毫不」緊張,皆非妙事,適可而止,才是王道,眾多研究證實,適度的緊張可助運動員發揮最佳表現(不一定贏),值得留意放鬆並非指放軟手腳,而是從容對敵,拳由心發、揮灑自如,看似輕鬆卻暗藏殺機,代表人物:「糖雷」羅便臣、阿里、小沙瑪、善猜、賓尼、井上尚彌和柏奎奧等。放鬆技術包括腹式呼吸法、漸進式放鬆法、能量球放鬆法和意象放鬆法等。

      集中(concentration)——催眠過程必須集中注意力,同樣格鬥比賽需要極度專注,設法要對場內觀眾的干擾、吶喊和嘈雜聲「免疫」,否則稍一分神就會受到懲罰,輕則中招,重則被擊倒;曾問比賽過後的拳手:「比賽時在想什麼?」輸掉比賽的多數會答「我當時在想、我打算、我諗住......(下刪千字)」,而表現突出的拳手表示「沒有思考什麼,只是自然地出招」。
      許多拳手在擂台邊等待出場時,有些觀眾會走近跟拳手說話或打氣,這簡直是幫倒忙,因為說話會讓拳手分心。本來拳手的腦波已經在專注兼入神的「阿爾法波」(α-Alpha)狀態,卻被「喚醒」以顯意識交談,令腦波「貝塔波」(β-Beta)再次活躍,如果傾談內容纏擾拳手心中,更是糟糕頂透。專注「此時此刻」(here and now)的當下對運動員非常重要。

      可暗示性(suggestibility)——接受「暗示」(suggestion)是催眠其中一個過程,前提是要與心理學家或催眠治療師建立互信關係,自然事半功倍,「暗示」內容會因運動員需要各異而有分別,例如處理失敗陰影、低潮期、緊張和表現欠穩健等。「暗示」的設定是一門藝術,不當的「暗示」無效之餘甚至危險;如果拳手的「暗示」是「對手發揮不良」,這就是無效的暗示,因為「催眠」不是「巫術」,不能用自己「暗示」直接影響對方;「我會在比賽過程中享受每一秒,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」,這就是有效的「暗示」。

      岔開一筆,許多為人父母者,說出諸如「你個死仔(女)包!」「你真係蠢!」「你正一佗衰家!」「正白痴!咁都唔識...…」等這些都是負面和具傷害性的「暗示」,家長條件反射式的(不用顯意識+憤怒語調)責罵,對心智未成熟的小孩,傷害甚深,幼童漸漸相信自己不濟、沒有價值而失去自信。愛侶、夫婦與友儕間的不當語言也會產生衝突和爭辯,不妨多留意自己的「語言模式」(Language pattern)。
      年前一則染髮品牌電視廣告,代言女藝人說出「無臭味」,聽來感覺不爽,後來「新版本」由型男小生道出「無味染」的版本,效果就好得多。

      自我對話(self-talk)——每個人都會自我對話,只是未必察覺到而已;如果對話語句是積極和正面,當然令人振奮,可是消極喪氣,就會導致能量盡失,意志消沉。曾有拳手打完首回合,步回繩角劈頭一句「佢啲拳好重!」可想而知賽果會如何。如果他懂得重整句式,可以改為「呢個係難得嘅對手!」或「佢好依賴拳上功夫!」或「下盤似係佢弱點!」善用語言可以為自己打氣,也可改善人際關係:
      例如:
      (一)「你考試成績好差!」或「你考試成績有進步空間!」
      (二)「唔好遲到!」或「敬請準時!」
      (三)「唔好整污糟房間!」或「保持房間清潔!」
      大家覺得哪一句較易接受?
      有時候,「自我對話」的內容是來自他人的「暗示」,例如前述的父母狠批子女「無用」6,子女就會在腦海像錄音帶般重複「我無用」,不斷催眠自己「無用」。
      所以,好好管理自己的「舌頭」7,對人對己都有助益!
      (按:本文作者為註冊催眠治療師,多次主辦「格鬥催眠」工作坊,亦曾協助個別拳手獲取佳績。)

      參考書目:
      (1) Donald R.Liggett,PhD, “Sport Hypnosis”, Human Kinestics,2000。
      (2) John Edgette, PsyD & Tim Rowan MSW,”Winning the Mind Game”,Crown House Publishing Ltd.,2003。
      (3) Vernon Howard,”Psycho-Pictography”,Prentice Hall,1995。
      (4)Stephen Mycoe,”Unlimited Sports Success, The Power of Hypnosis”, iUniverse.com, 2001。
      (5)艾瑞克森(Milton Erikson)及羅森(Sidney Rosen),《催眠之聲伴隨你》(My voice will go with you),生命潛能,2000。
      (6)麥吉爾(Ormond Mcgill),《催眠聖經》(The New Encyclopedia of Stage Hypnotism),吉林文史出版社,2010。

      ____________

      1.腦波由「貝塔波」(β-Beta,12到40赫茲) 轉入「阿爾法波」(α-Alpha,8到12赫茲)。
      2.運動員發揮到最高的水平不一定能勝;經常有各類運動員就算獲得冠軍也不滿意,因為自知發揮不佳;另一些就算輸掉賽事也滿心歡喜,他們自覺已經做到最好,例如跑手做出PB(personal best)卻與獎牌無緣。
      3.「神」是心,「舍」是身;神不守舍指身心不合一。進入「心流」狀態的特徵之一是扭曲對時間的感覺——時間過得特別快。 
      4.意識可細分為:顯意識、前意識、潛意識、無意潛和集體潛意識。
      5.「安慰劑效應」與「反安慰劑效應」(“Placebo Effect” & “Nocebo Effect”)。
      6. 「語言模式」是人類不知不覺間形成的習慣,這類父母慣性羞辱子女,只有少數的人因職業需要鑽研「語言模式」和留意說話效果。
      7. 這裡「舌頭」是隱喻,指態度、語言和修辭技巧。  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9月號

    • 香港武術雜誌巡禮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「究竟坊間出現過幾多種中文武術雜誌?」這疑問經常在心中盤旋,忽發奇想,何不列表,為武術雜誌作一次「檢閱」?
      表內刊物之定位;其一,曾流通的繁體字刊物;其二,不一定是書刊,例如《武林周報》是小報形式;其三,名稱也不一定與「武術」直接有關,如《健與力》、《健力美》和《健與美體育月報》,概因早期雜誌類別並未像近代般細分,故納入表。
      從列表中可以發現有趣的現象:七十年代由李小龍的功夫熱潮,至八十年代泰式自由搏擊興起,武術雜誌的出現,如雨後春筍,共有三十種誕生,由八五年搏擊比賽新例開始(拳套和護陰外,須配戴頭盔、護甲),拳館和武術雜誌的經營進入「冰河時期」。

      以下臚列的武術刊物,仍然難免有掛一漏萬的情況出現,如有疏漏,敬希見諒;篇幅所限,介紹文字只能從簡。 

      四、五十年代
      1.  國術週刊——1935年1月創刊,天津道德武學社出版。社長郭壽臣、孫錫堃、金警鐘(兼任編輯),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2.  健與力月刊——1938年12月2日創刊,內容主打健美,發行人徐應昶,編輯人:徐應昶及趙竹光[1],1947年停刊。
      3.  健與美體育月報(Health & Beauty)——1940年1月創刊,封面人物李劍琴,編輯人李劍琴,李氏健身學院發行,雜誌註明「本書非定期刊物」,第二期於同年7月出版,第三期於翌年9月出版,後因香港淪陷停刊,直至1947年6月「合刊再版」發行第四期,改為雙月刊,內容包括舉重、健美、體操、田徑、國術、西洋拳、柔術、劍擊、游泳、瑜伽等,至1954年9月,最少出版了六十期。
      4.  健力美——1944年創刊,發行人及編輯為趙竹光,主打健美內容,為雙月刊,最少出版至1949年。
      5.  武術小說王(Chinese Boxing Stories)——1951年3月24日創刊,督印人梁國華,主編陳勁(我是山人),將武術和小說集於一身,標榜全國唯一武術雜誌,出版四年後,第十五卷第一期開始大革新,改名《武術雜誌》(Chinese Boxing Magazine),增加南北武術名家撰稿,並精繪插圖說明,先後出版了四百多期至1959年杪。[2]
      6.健力美旬刊——1955年9月10日創刊,封面:義大利世界劍擊冠軍賽;編輯:許凱如、李英昂,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7.武俠世界——1959年4月1日由羅斌創辦,四代總編輯:蹄風(周叔華)、鄭重、沈西城和王學文,由雙周刊、旬刊至周刊,2019年結束,是史上最悠久的武俠小說雜誌,早期內容包括武林實錄、江湖軼事和武術家訪問,也介紹西洋拳、合氣道、空手道和拳腳棍法等搏擊功夫,約百期後,中長篇小說才佔主要地位。

      七十年代
      8.新武俠(New Martial Hero)——1970年7月創刊,封面人物茅瑛,由莫沛安構思,督印人王唯明,總編輯梁穆叔,公共關係許凱如,初時定位「武俠與小說綜合性雜誌」,為旬刊形式,約一年後標榜「全世界唯一之中文武術權威雜誌」,以武術內容為主;五十多年來主理人多番易手(趙仲君、廖廣華),至今由廖廣華(1948-2011)遺孀溫淑珍等負責,是香港最長壽的武術雜誌,跨越半世紀。
      9.武道雜誌(Mo Do)——1971年6月創刊,以「東南亞國術擂台比賽」作封面,出版:武道事業公司,共出版十四期。
      10.武壇雜誌(Wu Tang Magazine,Arts of Chinese Self-defense)——1971年6月創刊,發行人:劉雲樵,社長:徐緩,共出版二十四期,2019年9月「復刻版合訂本」面世。
      11.唐手技擊雜誌(Chinese Fist Magazine)——1971年杪創刊,督印人:何鳴,總編輯:蘇根源,共出版十多期。
      12.武林天地(Chivalrous World)——1972年2月創刊,封面人物:國術女拳師演式,督印人鄧豫,主編高風。共出版十多期。
      13.今日武術(Modern Martial Arts)——1972年4月15日創刊,封面人物:踢拳道傳奇澤村忠。督印人新武俠出版社,出版共六期(待考)。
      14.當代武壇(Martial Magazine)——1972年6月創刊,封面人物李小龍,督印人張勛賢。共出版七十三期。
      15.武俠與拳擊——1973年3月創刊,封面人物李小龍,出版者:集藝出版社。共出版四期(待考)。
      16.功夫雜誌(Kung Fu Magazine)——1973年11月創刊,封面人物陳星;有些封底印上《新功夫》(New Kung Fu Magazine),期數與封面一樣,共出版約十期。
      17.拳威武術雜誌(Kuen-Way Kung Fu Magazine)——1974年8月創刊,封面人物金童,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18.功夫秘奧(Secrets of Kung Fu) ——1974年9月創刊,封面人物蔡李佛何牛,督印兼總編輯:梁穆叔,經理:陳達夫,出版期數待考(英文版最少出版至1979年)。
      19.新武林(The Martialist)——1974年12月1日創刊,封面人物李小龍。共出版四期(待考)。
      20.中國功夫武術雜誌(The Fighting Weapons of Chinese Kung-Fu Martial Magazine)——1974年杪創刊,封面為國術擂台比賽,主編:張景華,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21.功夫(Kung fu weekly) ——七十年代中期創刊,封面人物石堅,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22.詠春拳(Wing Tsun Kung Fu) ——七十年代中創刊,封面人物梁挺,內容以詠春拳為主,共出版兩期(待考)。 
      23.功夫王武術雜誌——七十年代中創刊,封面人物李小龍,最少出版兩期,創刊號內容以李小龍為主題,另一期則涉及各種武術,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24.功夫與體育周報(Kung Fu and Sports)——1975年10月創刊,封面:北派舞獅,督印兼總編輯:梁穆叔,顧問:陳月法、黃威鳳等,主編:莫沛安等,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25.武林周報(Martialand Weekly)——1976年8月6日創刊,至85年2月25日停刊,共222期。主編:林燁,為雙周刊。
      26.真功夫(Real Kung Fu)——1976年創刊,封面人物龍形林煥光,督印人邵錫祺,總編輯羅熾,第二輯第一期1978年出版,封面人物陳惠敏,共出版十多期。
      27.蔡李佛雜誌——1976年7月創刊,封面人物傅聲,督印:方玉書同學會,總編:朱紹基,內容以蔡李佛派為主,出版共九期(待考)。
      28.少林功夫(Shaolin Kung Fu Magazine)武術雜誌——1977年6月創刊,封面人物石堅。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29.功夫雜誌(Kung Fu Magazine)——1979年3月創刊,封面人物成龍,督印人「功夫李」李興國,總編輯李志遠,1985年第48期停刊。《功夫雜誌》第二度被用作雜誌名稱。
      30.武術精華——1979年創刊,封面人物陳惠敏。督印人莫沛安,策劃梁穆叔,編輯顧問張景華,共出版兩期(待考)。

      八十年代
      31.技擊月刊(Combat Arts)——1980年4月創刊,封面人物拳王阿里,出版:盤龍企業。共出版十多期。
      32.功夫體育——1982年創刊,封面人物為山東華林派陳培;社長:莫沛安,督印:馮國平,總編輯:黎紫君。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33.武道雜誌(Budo) ——1983年8月創刊,封面人物李小龍。(以「武道雜誌」為名第二度出現,七十年代的武道雜誌,英文為Mo Do)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34.功夫世界月刊——1983年創刊,封面人物方野,總編輯廖廣華,出版至1991年共三十四期停刊。
      35.中華國術季刊——1984年7月創刊,發行人:吳文忠,總編輯:羅開明,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36.世界武壇——1986年創刊,督印LAM YIM,主編李剛,封面人物陳惠敏與蘇世龍。只出版一期。 
      37.武術家雜誌——1987年創刊,封面人李小龍,總編輯/策劃:李志遠,只出版一期。

      九十年代
      38.力與美月刊——1990年5月創刊,封面人物:武聖關公像,報道中國國術為主,共出版一百三十期。
      39.搏擊雙月刊——1991年6月創刊,封面人物江富德,社長江富德,總編輯吳永皓,經理人廖廣華,出版期數待考。
      40.功夫雜誌「革新版」(Kung Fu Magazine) ——1991年創刊,封面人物胡慧中,先後出版六期至1993年停刊;《功夫雜誌》第三度被用作雜誌名稱。
      41.功夫雜誌——1993年創刊,港澳泰拳聯盟出版,封面是搏擊拳賽照片。《功夫雜誌》第四度被用作雜誌名稱。

      千禧年代
      42.香港武林報(月刊) ——2001年4月創刊,由宋文及陸慧心創辦,於書店及武術用品店免費派發,印數一千,至2011年118期停刊。
      43.香港武藝雜誌(Hong Kong Martial Arts Magazine) ——2001年4月創刊,社長及主編鄧昌成,以報導中國傳統武術為主。出版期數待考。 
      44.新格鬥武術雜誌(Xin Combat)——2001年6月創刊,封面人物李小龍,社長歐錦棠,總編輯羅振光,督印人黃耀強,這是第一本介紹「綜合格鬥」的中文武術雜誌,共出版四期。
      45.虎威泰拳體育雜誌(Modern Muay-Thai Magazine) ——2001年創刊,社長:趙善雄(澳門),出版:善雄出版社,幾期後停刊。
      46.高手武術雜誌——2003年創刊,封面人物李小龍,執行編輯李志遠,業務總監陳浩維,只出版一期。 
      47.世界功夫名家(World Kung Fu Master Magazine) ——2007年創刊。出版期數待考。

      武術刊物經營不易,這或與武術是小眾玩意有關;當年的新聞,今天的歷史,前輩默默耕耘的成果,為學者和研究人員提供重要的文獻養分,謹藉是期〈武意見〉向他們致敬。

      (鳴謝:拳壇名宿韋基舜先生、富德拳館「校長」韋慶師傅、詠春陳志光師傅提供部份資料。)
      [1] 趙竹光(1907-1991),享「中國健美運動之父」美譽,1930年創辦「滬江大學健美會」;1934年翻譯美國《肌肉發達法》一書;1940年創辦「上海健身學院」等。
      [2] 《武術雜誌》內的名家包括我是山人、念佛山人(許凱如)、朱愚齋、李英昂、黃漢勛、姜容樵、潘茂容、毛聊生、望海樓主等,個別內文後來結集成書流通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8月號

    • 「招式贏晒」的迷思 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香港武者於一九五八年、六一年(金邊)、七三年及七四年遠征泰、柬兩地,挑戰泰國拳失敗,有見及此,方野在一九七四年六月在灣仔修頓室內運動場,主辦「泰拳大戰」賽事,一連幾晚全由泰將對壘,讓港人拓寬眼界,見識正宗泰國拳藝,曾兩度(七三年及七四年)帶隊「碰壁」的「征泰教頭」也到場欣賞,隨後在《當代武壇》(35期)發表〈看泰國拳憶曼谷行〉,洋洋兩千字縷述泰國見聞和拳壇面貌,內容尚算中肯,唯文末則表示「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:『國術招式贏晒』,試看泰國拳,不外『勿、索、求、笛』,變化甚少,而國術無奇不有,多釆多姿,泰國拳的招式亦包蘊其中……」

      昔日許多教頭批評泰拳招式粗糙,不夠細膩,不過這正是泰拳有效之處,在擂台實戰、間不容髪之場合,哪有多餘時間給閣下做沒有意義和花俏的動作?試想雙方於伸手可及距離,一秒之間已可互搏數招,勝負的致命一擊只在毫秒,敗方由中招至倒地一瞬間,還被重擊多次的場面,屢見不鮮,所以一切與克敵制勝無關的動作,可免則免。

      立技之中,比泰國拳更少招式的西洋拳——只有直拳、上擊和勾拳,以「征泰教頭」的邏輯就是招式「輸」晒!不過,西洋拳的實用性是舉世公認的。切記!招式唔係愈多就愈巴閉!

      戒備姿勢顯乾坤

      以戒備「樁式」來說,有些門派的樁式不是蹲得低低的四平大馬,便是子午馬或吊馬等(重心在後腳,弓步重心在前腳),這類馬步有礙移動靈活性的同時,子午馬、吊馬或弓步令兩腿受力不均,如果對峙時間稍長,未進攻已先令自己雙腿(或重心腿)疲憊不堪,不合乎體力運用經濟性,電影《葉問3》,葉問(甄子丹飾)蹲坐高難度低樁馬(單腳觸地支撐體重),誘使泰臣(Mike Tyson)進攻,就是一例;這類馬步只適宜唬嚇門外漢——潛台詞「我食過夜粥」(我學過武術)!

      至於手上架式,不少武者是一拳伸直前引對手方向,另一手置腰間或蹬直拉後或肘部屈曲成九十度狀等等,這類姿態的缺點同樣不合乎體力運用經濟性,舉得高高兼收緊肌肉的肩與臂,容易疲勞,形同「強弩之末」的前手,如果要作出攻擊,必先將手拉回或走弧線,此舉會失去先機,拉得老遠的後手要擊中對手也不易,好處雖然是爆炸力大,但缺點是距離遠需時長,對手有足夠時間閃躲、招架或反擊。

      縱觀寰宇西洋拳、泰拳和綜合格鬥的比賽,多數的拳手「樁式」皆是兩肘護腹肋,雙拳輕握置於下頷前,左腳置前右腳稍後(或反之),雙腿步寬約與肩齊(MMA拳手雙腳距離稍闊,重心較低,以防抱腿摔或絆腳),膝部微曲和腳跟離地(單或雙足),不規則地前後左右移動,避免對手捕捉距離[1],這類「樁式」的好處是省力、靈活性高和出招快,防守嚴密,四肢都可輕易發招,令人防不勝防。

      紙上談兵

      那些年,每當有武者被泰國拳手擊敗,武術雜誌慣例訪問權威老師傅,並親身示範幾招破解泰國拳的拆法,然而,為何多年來都沒法有效克制泰國拳手呢?首先,泰國拳手出招既有鋪排、也有後着,甚少只出一式;第二,他們示範破解泰國拳招牌掃踢(round house kick)手法,令人失笑,蓋因一記全力的掃踢,可產生大約770至1,000磅的撞擊力(與踢擊者體重正相關)[2],用前臂正面硬接隨時骨折(曾持腳靶者深明意指),而且泰拳師連環踢法變化多端(並非「變化甚少」),虛實發招、忽左忽右和忽高忽低更是難防。曾五回合苦戰金邊「泰拳手」賽和的蔡李佛李洪師傅,表示「泰腿快勁而且假動作多,使以顧頭失腳,眼花繚亂。」[3]

      七十年代泰國拳王「旋風腿」阿披勒,其招牌左掃踢,曾斷頌蓬的手臂[4];2002年,K-1賽事荷蘭拳王浩斯(Ernesto Hoost)也曾以凌厲腿功「折」服法國彭納(Jerome Le Banner),令其左前臂骨折;2002年泰拳師「省戈」(Samkor Kiatmontep)在日本後樂園,以左掃踢將小林聰踢至右手無法抬起,最終被擊倒;以上的個案敗方都是受過泰拳或踢拳訓練,理應知道腿擊的殺傷力,也難敵強勁掃踢,受挫而落敗。一九七八年五月,港兩名國術健兒遠征日本,與踢拳道選手比賽皆北,其中一位就是前臂骨折敗陣。本地若干業餘拳手比賽時對掃踢處理不當,引致尺骨、橈骨、脛骨骨折或骨裂的案例,不在少數。

      實戰以外的功能

      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,由史前石器、青銅器、鐵器發展到北宋開始有火器(熱兵器)的出現,作戰時遠距離先以槍炮、弓弩射殺敵人,近距離才用冷兵器廝殺,因此戰場上熱兵器漸漸取代冷兵器,一些武器從軍隊中流入民間,自由地按不同需要如健身、娛樂或表演等方向發展,武術設計不再單純地從實戰出發,於是五花八門套路相繼應運而生,包含許多華而不實的動作,增加觀賞性,明代何良臣在《陣紀》中強調「像花刀、花槍、套棍、滾杈之類,雖然好看,但是不實用,因此,在軍中不應練這些套路武藝。」戚繼光在《紀效新書》也指出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廝殺格鬥是「殺人的勾當,豈是好看的!」[5]具有慧見的戰場名將,皆知道「實戰」與悅目的「表演」,分別有如雲泥。表演性質的職業摔角和綜合格鬥比賽,賽例以外,節奏上最大的分別,是職業摔角手在台上有許多裝腔作勢、借繩邊反彈和爬繩角凌空翻騰等的動作,在千鈞一髮的實戰場合,哪可能浪費時間做炫耀性的動作?

      一九三六年,劉金聲指出「…年來中央雖依照總理遺訓,提倡國術,於中央及各省市設有國術館;然最風行者,除摔角以外。無非少林武當二派中之一種單人運動而已。其中真幹實打妙用,猶未涉其津涯,以致技擊之妙用毫無,即練過二三十年之人,一旦遇到西洋之巴克性(Boxing)及東洋之柔道,鮮有不失敗者也。考其致此之由,皆因祗取五花八門形式之美觀,缺乏真幹實幹之方法及精神,以致完全失去古人連發七手之真傳。」[6]

      武者的「奧坎剃刀」

      「大衛像」(David)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大師米開朗基羅(Michelangelo)的傑作,這塊高五米、重六噸的大理石,初時被其他雕塑家嫌棄,放置一旁四十年,無人問津,後來年僅二十六的米開朗基羅出現,花了三年時間,將「大衛像」完成,「大衛像」亦為他贏得了無可計量的榮譽和讚美。他說:「雕刻家的工作僅僅是去掉石頭多餘的部分,把真正的形象引出來。」每一塊石頭都蘊藏了生命,而他在創作前能預見大理石內的「胚胎」——他的工作只是用鑿刀把多餘的表面部分剔除,把生命從禁錮的石塊中解放出來。

      武術能否在實戰時奏效,端視武者能否去蕪存菁,刪除「悅目」而不具效益的動作,這過程是透過自由搏擊訓練和實戰,對手會用實際行動(攻擊)提醒武者,什麼可做、什麼是多餘!

      「奧坎剃刀定律」(Occam’s Razor, Ockham's Razor)的原理稱為:「如無必要,勿增實體。」奧坎曾說:「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。」

      對於想技擊更上一層樓的武者,可以作為座右銘。

      [1] 試過擊破、試割或活靶練習的人都知道,目標物稍為微動,擊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,實戰如是,對峙時靈活地移動比原地站立較明智。
      [2] 菲裔泰拳冠軍Mel Menor接受Dr.Cynthia Bir對他的掃踢威力測量,力量達770-1,000磅,諷刺的是,K1比賽中他被魔娑斗掃踢大腿多次KO而負。(Youtube視頻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aQINqPI7S0)
      [3] 資料來源:《中國功夫》武術雜誌,創刊號,1974年。
      [4] 《新武俠》武術雜誌,122期,1974年1月B號。
      [5] 任海編《中國古代武術》,商務印書館,2005。
      [6] 劉金聲、趙江著《擒拿手》,逸文出版,2002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7月號

    • 李英昂鮮為人知的軼事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張家朗繼東京奧運花劍摘金後,今年初在法國再下一城,獲花劍世界盃冠軍,四月十八日榮登「世一」寶座;另外,四月初鄭鐵男在杜拜獲世界青少年錦標賽的花劍個人賽金牌,五月中蔡俊彥在花劍大獎賽韓國仁川站勇奪銀牌,一連串佳績,引發更多人對劍擊運動的興趣,今期回溯一位香港西洋劍先驅人物,出賽經驗豐富兼具教練身分,然而,他的盛名卻主要來自編寫中國武術叢書,他同時擅長西洋劍擊,相信知者不多。

      發現自己的無知
      偶爾在舊報章瞥見一幀照片——「西洋劍手李英昂昨日結婚……」,令人納悶的是,筆者自十多歲透過《香港商報》郵購李氏著作《二十四連環腿法》開始,只知道他編著過許多武術書籍,視他為武術家,他是西洋劍手?記憶中一點兒概念和痕跡也搜尋不到,他不是太極拳、形意拳、鐵砂掌和擒拿術高手嗎?難道圖片說明出錯?立刻作進一步核實(fact check),嘩!不得了!再一次發現自己的無知!

      李英昂是誰?
      李英昂(1930-1988)為河北省天津人,七歲習武,初練少林拳,後隨孫大法師學擒拿術和點穴術、山東趙竹溪習螳螂拳、河北邵玉堂習查拳、跟郭歧鳳學武當劍、隨梁子鵬習六合八法及意拳、從陳赤宵與英國人寶路華學習西洋劍,曾任「香港中國國術總會」副會長及「中國內家拳學會」會長。
      李氏的名字,對於六十至九十年代的武者來說,不會感到陌生,其編著的叢書,範圍廣泛,計有《中國之武術》、《泰國拳之秘密》、《七十二把擒拿原理》、《七十二把擒拿技法》、《七十二把擒拿手》、《七十二把擒拿法外篇》、《李氏精簡太極拳》、《古本少林拳圖譜》、《古本少林宗法圖說》、《百日速成鐵砂掌功》、《二十四連環腿法》、《中國腿擊法》、《腿擊法入門》、《國柔術護衛法》、《八卦掌使用法》、《圖解太極拳使用法》、《太極拳法全書》、《太極十三槍譜》、《意拳正軌》、《醉八仙拳譜》、《華嶽心意法:廿四氣導引內功圖說》等,此外,身為「整脊正骨醫師」的李氏,還有編譯《皮內針法》、《小兒針法》、《現代針灸圖說集》等中醫學叢書,於媒體發表文字達百萬言之譜,李氏的著述,許多都是結集報章和雜誌曾發表的文章。
      李氏推廣武術的態度十分積極和前衛,在七十年代初[1],香港經濟尚未飛騰,莫說一般家庭未必有電視,也許連照相機也闕如,他卻推出四卷八厘米(8MM)「電影武術教材」:《李氏精簡太極拳附使用法》、《鐵砂掌百日速成功附使用法》、《中國腿擊法使用》和《鄒家八卦棍法》(譚漢師傅示範演式),每卷售價港幣七十五元,相比一般圖書訂價數元,索價不菲。

      西洋劍造詣不凡
      五十年代,李英昂是其中一位最早參與西洋劍運動的華人,幾年來多次出賽,戰績不凡,李氏名字經常見報,還當上「華僑健身學院」劍擊教練,在「香港劍擊協會」擔任司庫,在劍擊運動擁有全方位經驗,卻沒有著書立說,令人費解。筆者遍尋資料,終於找到一篇他為《西洋劍術圖解》撰寫的「代序」:〈練好西洋劍的秘訣〉,內容涉及揀選好教練和作為好學生的心法,不單適合西洋劍習者,其他體育項目同樣可堪借鏡,他強調「劍術未經過導師嚴格地『喂』(餵)過『招』的,就等於讀熟了游泳的名著,而不下水實習一樣,游泳的方法你都明白了,結果呢?」[2]
      五十年代以前,西洋劍擊在香港只屬軍營洋人玩意,華人投學無門,一九五一年第一屆全港劍擊賽,只有三十餘人參加,至一九五四年,初、高級參加的已達六十多人。
      香港劍擊運動之產生,溯源於一九五零年[3],上海劍擊冠軍陳赤霄來港,他是華人在國際劍擊比賽獲冠軍之第一人,當時本港劍擊運動尚處於萌芽時期,陳氏矢志提倡劍擊,一九五一年與志同道合者籌組「香港劍擊協會」,發起人除了陳赤霄外,還有石振達、郭歧鳳、李英昂、鄭毓坤、外僑代表奧沙利奧、陸軍朗少校、空軍譚布倫和海軍燕尼斯等,接著四月舉辦「第一屆全港公開劍擊賽」;六月,陳赤霄於《健與美》雜誌(20期)發表〈西洋劍術略談〉一文介紹劍擊運動,是全港第一篇的劍擊中文專論。[4]一九五一年四月,「李氏健身學院」加設劍擊班,由方可為任教;一九五二年「香港青年會」、「九龍青年會」分別邀請李英昂和方可為開辦劍擊班。一九五三年十二月,「李氏健身學院」第四屆年會,邀請李英昂表演、一九五四年七月,「華僑健身學院」邀請李英昂出任教練;以下為李英昂參與的西洋劍比賽,包括:
      1-4-1951      第一屆全港公開劍擊賽(鈍劍及軍刀賽首輪出局)
      26-3-1952    第二屆全港公開劍擊賽(戰績不詳)
      23-5-1953    第三屆全港公開劍擊賽(戰績不詳)
      17-7-1953    港日劍擊比賽(個人三稜劍項目三戰兩勝)
      31-10-1953  澳門軍刀選手挑戰賽(李英昂七戰七勝)
      7-4-1954      全港公開劍擊錦標賽(戰績不詳)
      15-12-1954  第一屆全港劍擊團體錦標賽(戰績不詳)
      14-2-1955    全港劍擊團體錦標賽(李英昂全勝)
      23-2-1955    全港劍擊錦標賽(戰績不詳)
      一九五五年七月九日,李英昂與杜燕德結婚之後,就再沒參與劍擊比賽。

      結緣李小龍
      六、七十年代,港、日武者多次征泰鎩羽[5],李英昂為了研究泰拳,曾赴泰考察,包括一九六九年在星洲舉行第一屆「東南亞國術邀請賽」,李氏以「香港中國國術總會」副會長身份隨隊出發,並到泰國遊覽觀摩,收集泰拳書籍和紀錄片,參觀拳館訓練及拳場比賽實況,將研究心得撰寫成《泰國拳之秘密》,一九七零年六月出版,是第一本中文泰國拳專書,博覽群書的李小龍,將其著作插圖臨摹或勾線做筆記;《截拳道之道》(The Tao of Jeet Kune Do)的泰拳繪圖正是以《泰國拳之秘密》示範照片作藍本(見附圖),另一本《功夫之道》(The Tao of Gung Fu)的腿擊應用乃參考自《二十四連環腿法》(見附圖)。
      一九七二年秋,危地馬拉華僑總會邀李英昂赴當地演講,傳授針灸醫學,並即場示範治療患者,療效顯著,反應熱烈,所以翌年九月八日再度離港,赴中美洲危地馬拉、薩爾瓦多等多國介紹針灸醫學,行程還包括日本、夏威夷、三藩市、加拿大、洛杉磯,再經邁阿密、華盛頓、俄亥俄、紐約、英國、德國、中東和印度等,需時約三個月,期間與危地馬拉總統會面,奉為上賓,復出席中美洲五國華僑懇親會;幾年後,李氏移居危地馬拉,懸壺濟世,開辦診所,可惜於一九八八年逝世,享年五十八歲。

      結語
      武林中人對李英昂其人,可謂毀譽參半;有武者認為他工於心計,本來跟隨梁子鵬[6]習意拳在先,後透過王薌齋(1886-1963)弟子周秉歉介紹,與身在內地的王薌齋宗師互通書信,搖身一變成為王薌齋弟子,輩份隨即三級跳,反過來成為梁子鵬「師叔」,頗受武林中人詬病;李英昂校註的《意拳正軌》內,夫子自道隨「粵東梁子鵬習六合八法及意拳」,內文亦多番稱王薌齋為「先師」,論資排輩,頗為耐人尋味。是耶非耶,就由讀者自行判斷。[7]

      [1] 一九七二年十月出版的《百日速成鐵砂掌功》,有8MM電影武術教材廣告。
      [2] 《健力美旬刊》創刊號,一九五五年九月十日出版。
      [3] 一九五零年十二月,「中西擊劍賽委會」曾擬舉辦中、西混合擊劍比賽,只是坊眾認識不深,感覺危險,後以真劍、竹劍和膠劍表演取代。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,「李氏健身院」舉行十五週年第二屆年會,李英昂、方可為與郭歧鳳席間表演西洋劍擊,應是本港最早華人劍擊表演。
      [4] 資料來源:《華僑日報》,體育版:〈劍擊——本港之新興運動〉,唐璜撰文,一九五四年九月三十日。
      [5] 香港武者分別於一九五八年征泰、一九六一年征柬埔寨金邊,皆北而回。
      [6] 梁子鵬師從王薌齋第一代弟子尤彭熙,論輩份為王薌齋徒孫。
      [7] 資料來源:李剛著,《武林啟思錄》,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,2010。書中指李英昂「六十年代末在大會堂一個武林盛會,表演了幾下『武當劍』,的確是龍飛鳳舞,十分瀟灑飄逸,可謂一鳴驚人。」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6月號

    • 合法「偷襲」——虛招的奧義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「偷襲」一詞給人旁門左道、難登大雅之堂的感覺。
      單論好處,偷襲成本低,收效大,槓桿利益比率奇高。偷襲即是「出其不意,攻其無備」,在擂台上,合法「偷襲」乃指虛招的應用。

      先向讀者展示以下情境:
      徒:「師傅,如果有人用呢招攻擊,應該點樣破解?」
      師:「你用呢招打過嚟!」
      徒兒繼而出招,師傅氣定神閑,不徐不疾,連消帶打,將徒弟瞬間制服,圍觀的同門點頭稱是,佩服非常。
      曾習武的讀者,對上述情境不會陌生。
      不過,真實的格鬥是否真的如此簡單?對方輕易讓閣下知悉攻擊意圖?這的確要視對手而定,假若是不諳武術的門外漢,以上方法或許奏效,一旦是有經驗的搏擊手,情形就會有雲泥之別。

      兵者,詭道也
      孫子曰:「兵以詐立,以利動,以分合為變者也。」(軍爭第七)「故善攻者,敵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敵不知其所攻。」(虛實第六)「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」(兵勢第五)
      孫子強調「能而示之不能」、「用而示之不用」、「近而示之遠」、「遠而示之近」、「利而誘之」、「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」等,皆是欺瞞和愚敵之法,就是不要讓人看清自己「底牌」。
      曾有武術師傅表示,已想到對付泰拳膝撞訣要,並想筆者向其高足施展,讓其示範破解手法,我毅然拒絕:「這與招式無關!因為直拳都可以破直拳!」武者實戰時用什麼招式,壓根兒不會讓對手知道;試問哪一位武者未學過「應付」直拳的技術?然而實戰時未被直拳撃中者,幾稀矣!許多武師雖然練武、教拳幾十年,實戰經驗卻闕如,蓋因比武、技擊甚至戰爭,都離不開聲東擊西的欺敵之術——「兵者,詭道也。」一九六一年五月八日,蔡李佛李洪師傅遠征柬埔寨(金邊),力戰「泰拳手」五回合賽和,李洪表示「泰腿快勁而且假動作多,使以顧頭失腳,眼花繚亂。」[1]高明的棋士怎會洩露下一步棋的圖謀?麻雀高手又怎會讓人洞悉自己是「真進攻」還是「假棄餬」?星爺金句:「咁易俾你估到,我就唔係食神啦!」

      除了《孫子》外,兵法書《三十六計》(又稱《三十六策》)中,含有「瞞」與「欺」的計謀,舉目可見,包括瞞天過海、指桑罵槐、假癡不癲、聲東擊西、欲擒故縱、笑裡藏刀、混水摸魚、空城計、暗度陳倉、拋磚引玉和調虎離山等眾多欺敵、瞞敵的謀略,就是要迷惑對方,技擊是以身體與四肢作為博弈工具,哪能輕易給對方掌握己方意圖,反之己方要千方百計蠱惑敵手,讓其露出要害。
      一九五九年,拳王柏德遜(Flord Patterson)首戰祖納遜(Ingemar Johansson)三回合被擊倒後表示:「他是一個理想的拳擊家,他騙過了我,他以右拳誘我,使我愚蠢地墜入他的陷阱。」
      上期〈武意見〉提到「小子」山本德郁(1977-2018)比賽甫開始即飛膝秒殺宮田和幸,整場比賽只用了四秒,某程度上山本是用了欺敵之計,比賽前拳證召喚兩拳手到台中央訓示,當時山本表情無異樣,跟某些拳手互相怒目瞪視,彷彿在說「我要宰了你」截然不同,山本還恭敬地向宮田點頭和碰拳示意,非常有禮貌(山本一向以狂野和壞孩子形象聞名),返回台角後,鐘聲一響,山本就立刻發動攻勢,殺個宮田措手不及。山本在態度上「誤導」對手,頗有《三十六計》內「笑裡藏刀」的意味。

      拳打不知

      明朝名將戚繼光(1528-1588)在《紀效新書》〈拳經捷要篇〉指出「遇敵制勝,變化無窮,微妙莫測,窈焉冥焉,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。俗云:『拳打不知』,是迅雷不及掩耳。」《拳經》三十二勢——第六式倒騎龍:「倒騎龍詐輸佯走,誘追入遂我回衝,恁伊力猛硬來攻,怎當我連珠砲動。」
      泰拳王善猜個子不高,不過許多高手都拿他沒法子,忌他三分,他的比賽作風十分出位,攻守虛實無定,難於捉摸,還擊快捷兼具擊倒能力,善猜其中「得意技」是左掃踢佯攻中路,誤導對方手臂下垂護腹,倏忽改變方向往頭部重擊[2],屢建奇功;要直接踢中這班身經百戰高手的頭部,談何容易,非配合虛招和佯攻,難竟全功。虛招不只在立技場合,柔道和摔跤競技都是必須的技術。

      金一明在《中國技擊精華》[3]表示:「江湖拳師。嘗謂某拳能破某拳。某勢能破某勢。孩提無知。牢牢切記。奉為圭臬。待至與人交手。即用某法來破某勢。一轉瞬間。不但其勢未為所破。而破人者反遭人破。噫。欺人之言。不可信也。拳術一道。手快打手慢。出手要鋒辣。存心要殘忍。不與人發手則已。發手則勢不兩立。無拳不可以破拳。無勢不可以破勢。所謂學拳千着。一熟為先。練勢多年。一快為主。又凡拳皆可以破拳。凡拳皆可以為人破。凡勢皆可以破勢。凡勢皆可以為人破。你熟人也熟。你快人更快。強中還有強中手。」金一明對搏擊的瞭解比幾許武術師傅透徹,不少武者欣賞擂台競技多年,都無法窺破欺敵與虛招的堂奧。
      李小龍非常看重「佯攻」和「虛招」,以他的亞洲人中等身型,在美國與大個子試技,單以力氣對碰,難言優勢,虛招有效的前提是「殺傷力」,人類沒有恐懼,虛招就根本無用武之地;假設閣下是體重二百磅、肌肉結實的大漢,一名只有八十磅的小孩子攻擊你,請問還需要閃躲嗎?在這種情況下,硬碰都是穩賺不賠。使用虛招就是要令對方恐懼,作出攻擊者「預期」反應時所暴露的破綻,給予致命打擊;而「欺敵」(詐傷、扮驚、偽逃跑)則是誘發對手「貪勝」追撃,忘形之際露出的空檔。

      生活中的應用
      不是只有擂台和實戰才存在虛招、欺敵之術,日常生活到處可見,例如:
      (1) 魔術師「神通廣大」,能人所不能,就是經常錯誤引導觀眾的注意力,以大動作(吸引觀眾注意力)掩飾小動作(真正變幻秘密作業之所在),名為「錯誤引導」(mis-direction),就如拳手以虛招、佯攻開路,隱藏真正的重擊部位。
      (2) 笑匠運用動作或語言技巧,令觀眾「誤入歧途」,然後出奇不意拋出「笑點」(Punchline)。推理小說和懸疑電影也擅此道,日本的松本清張和英國導演希治閣(Alfred Hitchcock)為箇中高手。
      (3) 街頭小販擺賣衣飾、精品、清潔用具,總有坊眾圍觀、議價或掏腰包購買,其實人群中混有同謀,創造其門如市的假象,引君入甕;人類潛意識傾向從眾,「跟大隊」儘管不會錯;兩間相鄰的食店,甲其門如市,乙門可羅雀的現象不在少數,「跟紅頂白」是常識吧。
      (4) 足球和籃球的前鋒,更是以騙倒對方後衛為己任。

      大自然的生物,不少都有偽裝本能,增加掠食成功率或保護自身安全,例如葉尾壁虎,顧名思義,長有葉形尾巴;枯葉螳螂,外觀與枯葉無異;淺粉紅的蘭花螳螂,是昆蟲界的「如花」;竹節蟲,貌似「竹籤」;石鰈(一種比目魚)擅長在海底「躺平」,低調而不起眼;蟾蜍或變色龍掩飾絕技,更是人所共知;自然界由植物、昆蟲、雀類、魚類及走獸,擁有掩飾本能的物種,多不勝數。
      武者要技藝更上一層樓,不妨師法自然,多向生物界的「偽術家」取經。

      [1]由韋基舜、楊俊驤帶領六名香港拳手:黎雄、李洪、楊康、方其江、李金華及王柏榮征戰,戰績為五負一和。資料來源:《中國功夫》武術雜誌,創刊號,1974年。
      [2] 善猜這招與李小龍在《猛龍過江》中,踢擊羅拔窩的腿法如出一轍。李小龍除了快準狠勁之外,他非常重視虛招和佯攻的使用,這點可從他的筆記、表演錄像和電影武打中發現。
      [3]《中國技擊精華》金一明著,山西科學技術出版,2003 (1931年初版)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5月號

    • 實戰の閱讀力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常言道:「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。」武者在實戰時多會「閱讀」對手,究竟是橫衝直撞的「蠻牛」?還是難以捕捉的「蜜蜂」?發動攻勢前有何預備動作[1]?攻擊的殺傷力可怕嗎?防守嚴密否?回防迅速嗎?抗打力如何?動作會因緊張而僵硬嗎?有否傷患?呼吸是否急促?體力會否不繼?例如向對手佯攻,他或許全無反應(可能真呆滯或已洞悉虛擊),也可能閃躲或同步出擊等,從而判斷虛實,調整戰術。
      不少拳手比賽初段試探,發覺對手不過爾爾,就會採取速戰速決策略。另一方面,高手的後發先至,正是徹底解讀對手「微習慣」的結果;不過,解讀失誤就要付上沉重的代價,例如錯信虛招和佯攻。
      拳手閱讀對手時的「視域」[2]要廣闊,不可只注視某部位。足球賽的觀眾,目光多會追趕足球落點,教練或價值球員則縱觀全局,留意綠茵場內敵我球員走位;士碌架(Snooker)初哥只關注射球準繩度,好手卻還關心全盤所有球的佈局與白球移動路線。普通運動員、頂尖高手和教練的「視域」顯然有功能上的區別。

      知己知彼
      釣魚郎要因應目標對象,而決定垂釣季節、時間、地點和魚餌;對於墨魚、泥鯭或石斑,都會有不同的垂釣策略,須要理解該物種的習性;拳師要擊敗對手,同樣要「解讀」對手攻防習慣,增加自己的勝算。格雷斯柔術(Gracie Jiujitsu)在UFC初創時期,「讀懂」立技高手對地戰、寢技的無知,出現一面倒的長勝戰績;後來,立技武者認識了地戰的特性,格雷斯柔術家的優勢驟減,反過來要學習立技的攻防,彌補技術盲點。
      今年三月二十六日,在新加坡舉行的ONE Championship,其中一場別開生面的賽事,由泰拳冠軍「鐵人」駱騰(Rodtang Jitmuangnon)對UFC冠軍莊臣(Demetrious Johnson),三分鐘四回合賽事,一、三回合為ONEFC立技泰拳例(三次被擊跌作負論,禁止摔投和擒拿),二、四回合為MMA賽例(可膝撞倒地者頭部,禁止鋤和摔:頭部/頸部/脊椎),第一回合(泰拳例)駱騰步步進迫,莊臣採取遊鬥戰術,且戰且走,駱騰沒有明顯優勢,第二回合(MMA綜合格鬥例),形勢一百八十度轉變,莊臣主動地趨近,駱騰在外圍遊鬥走避,防禦莊臣埋身地戰,最終駱騰踢空後被絆倒地上,敗於裸絞(Rare naked choke)之下。兩者在首、次回合之攻防反差,都是在不利自己的賽例下,極力避免參與對方擅長的「遊戲」。

      無意識的習慣
      欣賞新秀比賽時,不妨嘗試「閱讀」雙方的攻防慣性,以助培養觀察力;例如甲先出右踢策動攻勢,當雙方抱纏被拳證分開後,再次埋牙時,甲再右踢的機率是很高的,因為新秀腦內「格鬥資料庫」規模較細,所以對名將的場合必定吃虧。反之,名將的「資料庫」較豐碩,攻防組合拳招變化多端,較難被對手「解讀」;以搓麻雀為例,初哥對牌的組合知道得少,鮮於變通,自然較不利。
      一九六四年十月東京奧運會,香港西洋拳代表羅漢北(1939-2021)每天在世運村進行晨跑訓練,下午間或往拳擊場館練習。但是,他有一個原則,絕不在外隊面前顯露拳術和拳擊沙袋,為的是隱藏實力,以免洩露拳擊習慣與作風。他和另一港代表李金華,寧可躲在選手村房間,閉門進行擊影(shadow boxing),偶爾對打,也不在外邊練習,目的正是避免外隊「解讀」自己。[3]
      一九三六年,德國拳師史美寧(Max Schmeling)擊倒「褐色轟炸機」祖路易(Joe Louis),就是「解讀」祖路易每次打出左拳後,拉手的下垂動作,繼而針對其弱點,將「轟炸機」撃落。
      張偉麗在UFC261被露絲(Rose Namajunas)踢中頭部敗陣的招式,在泰國與善猜(Saenchai)「試招」時,張也曾被同一招撃中,露絲是否曾參考該視頻,而得靈感針對張的習慣?無從稽考!不過,這顯示張對此類踢法誤判的慣性,更突顯「閱讀」之重要。現今網路視頻分享平台普及,賽前先從錄像「閱讀」對手,皆是必然的功課。

      網球手阿卡斯(Andre Agassi)首三次和碧加(Boris Becker)對賽皆北,在第四次對賽前,他細心研究碧加的比賽影片,發現碧加發球前有微線索與網球落點有關,就是舌頭,當發球前舌頭伸往左嘴角、右嘴角或正中間,就代表網球落點區域,此後他們再對賽十一次,阿卡斯勝出十次;[4]這與電影《賭神》高俊作弊前,轉動左手玉戒指如出一轍[5]。
      比賽時閱讀對手有否受創也是重要的;眾所周知,拳手在比賽中眉、額角破損流血,攻方必會變本加厲攻擊「要害」,冀能造成流血不止,獲得被拳證終止的「技術擊倒」(TKO)勝。
      另一種是隱性受傷,例如前臂或肋骨折裂,假如攻方知道就大事不妙,必定會集中「注碼」狂攻,所以「能閱讀」和「能隱藏」也是高手的道行。一九七三年,阿里(Muhammad Ali)首戰諾頓(Ken Norton)一役,第二回合阿里下顎已中拳受傷折裂,阿里仍能力戰十二回合,其忍痛能力簡直匪夷所思。

      「速讀術」還是孤注一擲?
      格鬥比賽甫開始,不作任何虛實試探,立刻傾盡全力出擊的,並不鮮見;二零零六年五月三日,「小子」山本德郁(1977-2018)對宮田和幸的綜合格鬥賽事,鐘聲一響,山本立刻衝前躍起飛膝,宮田來不及反應,被膝撞擊倒,在頭上被補一拳,整場比賽只用了四秒;UFC239,麥士域度(Jorge Masvidal)同樣以飛膝擊倒阿士克倫(Benjamin Michael Askren),比賽只用了五秒;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五日,佐藤留美奈在東京修斗(Shooto)賽事,以「凌空腕錯十字固」(flying armbar)降服迪艾斯(Charles Diaz),只是六秒光景;然而,最快擊倒的世界紀錄是在二零一四年三月十五日WCMMA(Warrior Challenge MMA)的賽事,僅用了一點一三秒,廿二歲的「碎紙機」加韋茲(Micheal "shredder" Garret)對廿一歲的希朗(Sam Heron),加韋茲比希朗重八磅,視覺上加韋茲較健碩,希朗就顯得瘦削孱弱,拳證一聲開始,加韋茲就主動趨前踏出左步,順勢右高踢擊中希朗頭部,一撃完勝。
      UFC34,宇野薰對潘因(BJ Penn),鐘聲一響,宇野薰瞬間前衝躍起跳踢落空,反被潘因重拳狙擊得手,賽事只耗時十一秒就結束,可見「孤注一擲」式的進攻,多少有賭博成份,容易出現「不全勝就沒頂」的賽果。
      拳手出賽時,須有足夠心理準備,隨時要應付「速讀型」或「豪賭型」的對手,否則容易陣腳大亂,被殺個措手不及。

      擂台「書呆子」
      拳賽有時會出現消極、猶豫和信心不足的拳手,只顧「閱讀」疏於進取,對賽事採取消極態度,既不受觀眾歡迎,又會受拳證警告,膠著戰況產生悶場連連。
      從觀眾的角度而言,多會喜歡「速讀型」或「豪賭型」的拼命三郎,感官刺激度肯定爆燈,出現KO的機率大大提升,火藥味濃烈,自然牽動觀眾的情緒,更加投入為拳手打氣。
      「閱讀」對手不只是拳手的事,所謂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,無論新秀還是拳王,稱職的教練往往對拳賽之結果起關鍵性的作用,拳賽的勝負也是教練之間的較量。

      [1] 拳擊速度約為0.1-0.2秒(兩人攻擊距離計),比眨眼(約0.25秒)還要快,雙方互搏四拳也不需一秒(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rzsxs4AFCo),如果先看見出拳/出招再作反應已趕不及,所以要「辨識」對方出招的「預備動作」,作出閃躲或截擊的決定,這主要運用「快思」系統一(直覺),不能用「慢想」系統二(推理);通常新秀較多「預備動作」,高手就較少。
      [2] 「視域」可以是指物理上看到範圍,也可以是心靈上關注範圍。
      [3] 羅漢北(雛量級)首場擊敗西班牙代表亞加夫進級,次輪敗給墨西哥選手文度沙出局;李金華(蠅量級)首場被錫蘭選手雲斯頓淘汰。
      [4] 威廉斯(A. Mark Williams)&威格莫(Tim Wigmore),《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》,商周出版2021。頂尖網球手擊出的球可達時速一百四十英里(224公里),他們都是憑經驗分析對方發球姿勢等,預測球的落點範圍。
      [5] 電影《賭神》劇情指高俊(周潤發飾)是有意誤導對手而設的陷阱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4月號

    • 奇招定江山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高手過招,能以奇招挫敵,清脆獲勝,自然令拳迷留下深刻印象;賓尼(Benny Urquidez)的「迴身後蹴」、安迪胡爾(Andy Hug 1964-2000)的「砍柴腿」(Axe kick)、那須川天心的「前翻後擺踢」或善猜(Saenchai)的「側手翻倒踢」等,令敵手防不勝防,難於招架。這類奇招,既有殺傷力又具觀賞性,甚受拳迷歡迎,其特點是:用者要膽色過人、技巧要求高,平衡性、協調性、時間性和破壞力配合缺一不可,否則難以一招定江山,奇招的優點是就算未竟全功,也可震懾對手;缺點是體能消耗大(無氧供能系統),一旦失手回防較慢,易被反擊,也儆醒敵方防禦意識,再次施展的成功率會按次遞減。

      奇正之變化
      凡事有利必有弊,拳師能夠用奇招擊倒對手,免卻裁判計算失誤和偏袒所致的勝負風險(常有爭議性判決出現),也可刷亮戰績,何樂而不為?然而,過度迷信奇招而忽略正招,絕不可取。
      正招與奇招的關係,恰似步行和跑步,嘲諷他人「未學行先學跑」,比喻想一步登天,這也是不少武者學習態度的流弊。曾有新秀拳手,虛榮心使然,在比賽使用大動作奇招,因經驗稚嫩,距離和時間掌握欠佳,頻頻落空,奇招用了不下十次,當作正招的頻率使用,本末倒置,既浪費體力也成為觀眾笑柄,結果落敗收場。
      《孫子兵法》勢篇第五曰:
      「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海。……戰勢不過奇正,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。」
      格鬥就是先作正面交鋒,然後出奇制勝。善於運用奇招的武師,其戰術的變化就如天地運行般無窮無盡,像江海般永不枯竭。技擊之戰術運用,不外是「奇」、「正」兩種組合的變化,生生不息,永無止境。
      然而,奇招因何奏效?

      出「奇」不意
      孫臏[1]曰:「形以應形,正也,無形而制形,奇也。」
      格鬥動作符合敵手的預期,則為正,搏擊變化如水無形,以敵手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現,則為奇。
      正招為典型、常見和可預期的招式,而奇招就是罕見的攻擊,例如二零二零年十月十一日,UFC格鬥之夜,畢傑利(Joaquin Buckley)踢出左腳被賈沙簡尼(Impa Kasanganay)以左手撈腳踭消解,畢傑利出奇不意,同一時間順時針方向轉身凌空以右蹬撐面門,賈沙簡尼中招休克,應聲倒地,這反客為主的突擊,整個過程短於一秒,莫說賈沙簡尼造夢也想不到,連旁述和拳迷也嘩然,嘖嘖稱奇,這「敗中求勝」的招式,是前所未見的奇招。
      人們熟悉的「應激反應」(stress response)——戰鬥(fight)或逃跑(flight)以外,還有第三個「f」——僵固(freeze),當人遇到突發的壓力,由於過度緊張和焦慮,出現「腦袋空白一片,對情境反應不來」的呆滯;在進化的過程中,這反應不無好處,當掠食者出現而獵物因受驚嚇而僵固不動,讓掠食者較不易發現自己,甚至被認為已經死了,不會再進一步攻擊。從「慢動作重播」的錄像發現,拳師使用奇招的當下,受方中招前經常出現發呆、遲滯、驚訝和不知所措的微表情,例如「前翻後擺踢」和「側手翻倒踢」,格鬥中途對手突然在眼前消失,往下前翻或側手翻,這在立技格鬥場合是「非常行為」,除非用者技藝不精,否則多數奏效。

      另外,有一些奇招的敗方未必有僵固反應,例如「噴射機」賓尼的「迴身後蹴」,預備動作不著痕跡,毫無先兆,來得快和突然,屬於「無影腳」一類,賓尼用這招的心得是:待對手發右拳時,同一時間用「迴身後蹴」為佳,因為對手已露出右脅,撞打效果更棒。
      使用奇招要建立在正招也有不俗的基礎上方才穩妥,否則只靠「一招半式闖江湖」,容易被人看通而破解,以上所列的世界級高手,正招的殺傷力絕不下於奇招,例如賓尼手上的拳藝,可堪比美職業西洋拳手,破壞力和密度毋庸置疑。
      土耳其拳師伊爾馬茲(Serkan Yılmaz),為跆拳道高手,從K1 Max的表現所見,腿功一流,踢法變幻莫測,角度多變,凌空轉體由三百六十度至七百二十度,可隨意掃踢(腳背)或擺腿(腳踭/腳掌),十分具威脅,他屬於奇招特多的拳師,只是拳上功夫平平,稍欠全面,其武藝風格不利體能保留,容易半程力歇。

      獨沽一味的代價
      七十年代,香港國術擂台有一位「轉身鞭槌王」,在拖泥帶水的賽事中,他的表現非常突出,多次在首回合清脆撃倒對手,中招者如被砍伐倒下的大樹,昏迷不醒,「鞭槌王」有不少「粉絲」(fans),幾許國術名將裁倒在他的奇招上,他自然對轉身鞭槌的信心與日俱增,甚至越級挑戰,與身高和體重比自己優越的高手比賽,終於寫下敗績,復與經驗豐富的「兩棲拳手」[2]決雌雄,被對方針對性策略挫敗;有奇招是好事,不過只是獨沽一味,欠缺其他攻防組合變化,難以應付不同類型的對手;搓麻雀只懂營造「清一色」,餬出固然欣喜,不過也犧牲了餬出其他組合的可能性,輸面自然增大。餬出細牌並非只為贏取區區籌碼,而是具有防禦功能——截撃、中和與化解同檯雀友的威脅。
      傳奇泰拳王善猜(Saenchai)的風格十分出位,奇招多不勝數,包括側手翻倒踢、佯中段踢面腿、凌空鉸剪跳踢等,然而他與賓尼一樣,正招的基本功都極為紮實,奇招只為他們錦上添花,而不會捨本逐末,如果用一個字形容善猜,就是一個「變」字,對手在他面前,正是老鼠拉龜——無從入手。

      腳下黃金
      克羅地亞名將菲利波維奇(Mirko Filipović),綽號「鱷警梅高」(Mirko cro cop),他的得意技「左掃踢」,並不是什麼奇招,卻踢倒無數猛將;荷蘭泰拳名將卡曼(Rob Kaman),綽號「低掃先生」(Mr. Low Kick),擁有九十七勝、七十七擊倒勝、十二負佳績,皆是將正招「掃踢」[3]練到出神入化,變成自己的「殺手鐧」,武者毋須刻意捨近圖遠,將基本功夫反覆琢磨,正招隨時成殺著和得意技。
      分享一則寓言:某農夫多次在夢境遇見神仙,告知他家方圓一公里範圍內,埋有豐碩寶藏,農夫因為多次發同一個夢,深信必有預言成份,心想寶藏肯定在附近幾座山林上,並覺得當農夫沒有大富大貴的一天,遂下定決心尋寶,毅然賣掉房子,帶著工具往山上去,一去經年,終無所獲,垂頭喪氣踏上歸途,路經舊居,已變成美輪美奐大宅,遂向坊眾探問,原來當日買家接手後大肆翻新,過程中發現屋下地底藏有無數金銀珠寶…… 
      平平無奇的簡單招式,練到得心應手,其實是殊不簡單的修為;不要只求「做得到」,要追求「做得好」!

      [1]一九七二年從臨沂西漢古墓之發現,證實孫武與孫臏各有其人,各有其書,孫武佐吳,孫臏佐齊,切勿混淆。
      [2] 七十年代,既參加西洋拳賽,又涉足國術擂台的拳手,稱為「兩棲拳手」。
      [3] 「掃踢」(round house kick)是泰拳、踢拳或MMA的ABC入門招式,用得如何是「各自修行」的事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3月號

    • 由「許李決戰」到「全運會」
      Text 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香港武術史上第一次罵戰成真的比武——「許李決戰」(許大偉、李劍琴),其實只是「前菜」,另一場「許黎拳賽」(許大偉、黎東芬)才是「主菜」,可是「前菜」出現了,為何「主菜」卻杳然?今期細說從頭。

      決戰前傳
      一九四七年六月五日,風華正茂的黎東芬隨師傅李劍琴等人,搭乘飛機赴穗打算參加「省運會」拳賽,劍指廣州市冠軍,卻擺了烏龍,原來是次賽事與「省運會」無關,而是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」主辦的拳賽,為了不枉此行,要求主辦方接受黎東芬參賽,與李斯柯靈(俄)、許大偉對壘之勝方作賽,期間黎東芬、陳月法等與許大偉、許民輝(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」廣東省分會總幹事)面談三次無果,眾人於十二日敗興而回。
      六月廿一日,《星島日報》刊登許大偉寫於六月十七日挑戰李劍琴的信函,「…素仰閣下拳術精深,名聞中外,弟為觀摩拳術起見,故敢冒犯教,請移步來穗指導…」。
      六月廿二日,李劍琴回覆許氏,指黎東芬於六月五至十二日在穗索賽不果,十七日卻來函邀(李氏)往穗比賽,甚感詫異,李反邀許來港比賽。
      六月廿六日,許大偉信札指黎沒有資格與己作賽,自詡廣州拳王,而黎並非拳王身份。
      七月六日,李劍琴回函駁斥許,並詳列黎戰績與資格:「……黎東芬為本港業餘西洋拳擊家,最顯著之履歷,曾在澳門連峰球場戰和前香港輕量級冠軍亞路文(見一九四三年七月三十一日澳報紀錄,惜亞路文現已逝世),故黎氏亦可稱香港輕量級之合格競賽者contender是次僕挈黎氏抵穗,其最大目的為奪取廣州市冠軍,然後出席全運,再而世運,今足下冠軍稱,此非名符其實,蓋查足下此次與俄人所賽,乃屬籌款,既與省運無關,乃居然自稱冠者(即冠軍之意)究誰與君以冠者之銜,此真自欺欺人矣。……」。[1]

      一九四八年二月初,許大偉為「廣州市記者公會」籌募福利基金,來港邀約黎東芬赴省比賽,蓋因黎已是拳王身份,香港拳王與廣州拳王對打,綽頭和叫座力一時無兩,籌募福利基金,也必定會大賣座。不過,黎是李劍琴的弟子,李以許挑戰在先,今次又突轉風向,邀請他的徒弟比賽,因此提出條件,就是必須要許先和他比賽,方准黎往省,許初時推說「一筆還一筆」,談妥了黎往省才談其他問題,然而,李窮追猛打,說:「日前對我挑戰的一筆賬還未清,怎可另談其他問題?人人都知道你我的『隔江駡戰』是必須要實現的,否則徒使外界增加誤會。」解鈴還須繫鈴人,許大偉終於首肯,成就了「許李決戰」[2]出現;關於該拳賽其他細節,請參閱《運動版圖》第153期〈武意見〉〈被遺忘的「許李決戰」〉一文。

      進軍全運會
      「許李決戰」之後,許黎就比賽事宜作多次商討,包括黎希望六回合改為八回合,許建議進行十五回合或至擊暈為止;另外,在港或穗進行比賽也是議題之一,許甚至提出沒有公証人執法云云。
      無巧不成話,同年五月在上海舉辦「第七屆全國運動會」,許黎雙方分別代表粵港出賽中丙級賽事[3],該級別共有八位選手參加,賽程表顯示(見附圖),「許黎」有機會在「決賽」碰頭,爭奪全國冠軍名銜,在大型賽事來個了斷,不失為圓滿結局。

      五月七日——初賽(上海市體育場):
      第一場許大偉(粵)對顧乃熹(黔),許於第一回合第二分鐘即連連擊中顧之面部,顧雖還擊,終不支,許以積點二十四又三分之一對十六勝;許大偉晉級。
      第二場李愷[4](滬)對黃天雄(警),李上場即着着佔先,第二回合開始,連中黃之要害,二分十五秒,黃已不支,由童軍以救傷牀舁去。李愷順利晉級。
      第三場黎東芬[5](港)對蘇俊才(警),雙方各取守勢凡一分鐘,觀眾大噓,然猶逡巡十餘秒,始正式交手,結果以蘇俊才不支,自動棄權,黎東芬獲勝晉級。

      五月九日——複賽:
      黎東芬與楊金來(粵)之戰,第一回合,各有攻守,旗鼓相當。第二回合,黎漸顯不濟,兩度被擊倒,第三回合,黎仍奮力與敵周旋,負隅抵抗。鐘聲響起,比賽告終,黎終以十五對二十之差落敗,被判出局。 
      另一邊廂,許大偉以足傷為由,宣佈棄權(記者劉式文形容為「臨陣退縮」),上海李愷兵不血刃晉級決賽。

      五月十二日——決賽:
      楊金來與上海隊李愷對決,佔地利優勢的李愷技高一籌,奪得中丙級拳擊冠軍[6]。

      記者點評
      劉式文在《華僑日報》〈全運印象錄之十〉表示「……這些拳王大家,彼此間罵到挑戰,又誰料他倆一戰全運,正正式式的較量之下,不堪一擊呢。……」劉氏認為黎東芬的打法太遲鈍,總是嚴陣以待,以守為攻,與對方攻擊時,乃找尋機會俟隙反攻。黎的拳力無疑是相當沉重,這就是他的唯一「本錢」。反觀楊金來身材雖不及黎的健碩,但卻比黎身高手長,腳步亦較黎為靈活,自始至終楊都向黎採包圍襲擊,雖然有時黎也給對方強而有力的一拳,但核計積分,黎仍敗陣下來。賽後,黎發表落敗的理由,表示本來體重是較對手多幾磅的,因為要符合條例,不得不吃一些瀉藥減輕體重,以與對手平磅,可惜吃過瀉藥後,腹瀉頻仍,影響作戰實力。[7]
      許黎在「全運會」失利後,有關的拳賽約定,也就不了了之,漸被淡忘。[8]

      資料來源:《華僑日報》、《星島日報》、《工商日報》、《大公報》、《申報》、《健與美體育月報》。

      [1]黎東芬回港後的六月廿二日,在普慶戲院之拳賽,以兩回合技術擊倒巨人宋耀德;九月十四日,北角麗池花園舉行的「全港華人公開業餘西洋拳賽」,四十五秒鐘擊倒鍾保祿,代表「李氏健身學院」獲沉量級香港拳王寶座。
      [2] 「光明製片公司」派員拍攝「許李決戰」實況,同年四月於戲院公映《神秘婦人心》(余寄萍、伍華聯合導演,黃曼梨、張活游主演)時,以同場加映方式公開(紀錄片除「許李決戰」外,還有宋耀德力抗天津楊永凱)。
      [3] 報道指香港兩位拳手黎東芬(中丙級)及鄧仁(中乙級),皆是自費參加「全運會」。
      [4] 李愷(Daniel Lee,1930-2015),上海出生,一九五二年抵美升學,六七年入門追隨李小龍學截拳道,是李小龍親傳弟子,李愷除西洋拳造詣上乘外,還曾涉獵少林功夫、氣功、柔道、空手道和太極拳等。 
      [5] 黎東芬,遠東航空學校畢業,擁飛機駕駛執照;開辦「東芬健身院」,桃李滿門,弟子包括影星陳惠敏、意拳道宗師鄭麒膺、網紅郭兆明博士等。
      [6] 上海隊在七個級別拳擊賽中,獲得三個級別冠軍:中乙級、中丙級、輕甲級。值得一提,是屆「全運會」,上海摔角隊輕丙級冠軍為劉大川之父劉飛,劉大川為七十年代四屆香港西洋拳冠軍,以挑戰李小龍而聲名大噪,亦曾主演多部電影;許大偉是劉大川的西洋拳師公。
      [7] Œ《華僑日報》1948年6月3日。
      《申報》報道「粵方認為黎東芬虛報體重,堅持當場過磅,遂成僵局,擾攘幾達一小時,始勉強解決。」
      [8] 關於「許李決戰」的始末,《健與美體育月報》第六期(1947年10月號)和第八-九期(1948年4月號)有詳盡的報道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2月號

    • 武德多面睇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年前武術大師與搏擊拳手比武,被秒殺受傷後批評對方「不講武德」;港知名武者抨擊「綜合格鬥」殘忍,拳手比賽時肆意傷人,欠缺「武德」;究竟什麼是「武德」?
      根據《中國武術實用大全》[1]內〈武德〉一項指出:
      「……『尚武』即崇尚武術,參與武術運動。通過武術鍛煉體魄,習練攻防技巧,以求勇武有力,爭鬥有術,自強不息。
         『崇德』即推中道德,遵守社會公德,承擔社會責任,履行社會義務。以求做一個奉公敬人,急義救危,厚德載物的社會人。
      武德是尚武與尚德的統一。……」

      尚武與尚德
      武術由草創發展到今天,許多武術類別已蛻變為體育項目,成為多功能的產業,由業餘興趣式自衛強身、打發時間、交朋結友,以至全職訓練、出賽賺取獎金的職業運動員(西洋拳、泰拳、綜合格鬥、職業摔角),又或以授徒為業的武術教練等,每種專項運動也牽涉多種範疇的專業。
      在武術搏擊比賽,武者的行為是否具備武德,可以「體育精神」衡量和規範即可,就算賽事激烈如「綜合格鬥」比賽,目的也只是透過競技分出勝負,而非置對手於死地,拳證的經驗和果斷對拳手起著關鍵性的保護作用。
      教育家羅家倫在〈運動家的風度〉一文指出:「首先要認識『君子之爭』:『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。揖讓而升,下而飲,其爭也君子。』」[2]其次是「有風度的運動家,要有服輸的精神。『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。』」不但有服輸的精神,而且更有超越勝敗的心胸。
      有運動家風度、具武德的搏擊家,寧可有光明正大的失敗,也決不要齷齪的成功!
      現將「武德」概分兩大範圍:

      競賽行為
      (1)  格鬥比賽——泛指一切對抗性的擂台比賽,例如拳擊、泰拳、散打、實戰空手道、摔跤和綜合格鬥比賽等,還可包括練習賽或講手,要遵守比賽規則之餘:
      i.          不可暗藏硬物於拳套、護踝、護肘或口含暗器等。 
      ii.        不可暗地裡施展陰招,如頭撞或挖眼等;中井祐樹和Gerard Gordeau比賽(Vale Tudo Japan Open 1995),近距離纏鬥時被蓄意插眼多次,導致中井右眼終生去大部分視力;1997年,泰臣(Mike Tyson)失控咬傷荷里菲特(Evander Holyfield)右耳;近日更有拳手在西洋拳賽施展違規的「抱腿摔」,皆是缺德的行為。
      iii.       尊重對手、拳證和觀眾,不可做出侮辱和挑釁的動作、手勢和言論,尤其關於政治、宗教、種族和膚色等敏感議題。
      iv.       不可偷襲——比賽開始前或拳證喚停後,都不可攻擊,這是常識,無需贅言。不過,也發生過拳證示意拳賽開始,甲方走前伸手示意碰拳,當乙也伸手步前時,甲突然高速轉身發後腿猛蹬,撐中乙腹倒下不起,甲勝出,這招發生在拳證示意開始後,算是合法,乙只能怪自己錯信「虛招」,以慘痛教訓學會「兵不厭詐」。昔日武林,比武前雙方在安全距離下抱拳為禮,方正式發招,十分可取。
      v.         不可蓄意傷人——比賽當然有身體接觸[3],受傷是等閒事,態度上目標是獲勝,而非傷害對手,有些爭議和衝突發生在拳證叫停比賽的同時,勝方來不及收回已擊出的拳腳(或組合),不過蓄意和無心肯定是兩碼子事,有經驗的裁判和拳迷輕易能辨。
      vi.       不可襲擊他人——拳手略帶憤怒出賽,不足為奇,然而絕對不可因不滿拳證裁決,而襲擊拳證;過磅時或拳賽完畢,也不可無故襲擊對方拳手。「你開始培養恨意,利用那股怒氣為自己的身心做好準備。不是跟他個人有什麼深仇大恨,那只是為了致勝必須在心裏累積的恨意。比賽之後,你會見到拳擊手彼此擁抱、親吻、言歸於好;但是拳擊場上沒有愛存在的餘地⋯⋯」傳奇拳王哈格勒(Marvin Hagler)如是說。[4]
      vii.      不可輕忽比賽——疏於練習,懶於操練或輕敵,只打「天才波」的「佛系」拳手,是擂台意外的其中一個因素;另外也有許多名利雙收的拳王,縱情酒色,疏於練習而慘敗的過案。
      viii.     不可打假拳——任何運動比賽皆不可造假,拳賽當然不例外,動機通常不外「名」(著名公眾人物)與「利」(金錢),或涉鉅額賭博注碼,這類行為會令整個運動項目蒙污。
      ix.       願打服輸——兩雄雙鬥,必有一輸。勝負乃武者常事,除非不參賽,否則就有「敗績」出現的可能。

      其他操守
      (2)  日常生活——這與武者日常的行為有關:
      i.          恃技凌人——練就一身武藝卻欺凌弱小,撩事生非,不值得鼓勵;本港曾發生過教頭、拳王毆打女人的個案。
      ii.        醉酒生事——適量飲酒作樂,可增聚會興致,然而要適可而止,蓋因酒精會抑制自控能力,武者更加要提高警覺。
      iii.       教練的操守——不同的運動項目都出現過教練性騷擾學員的「#Me too」事件,武術運動也不例外,教與授都會出現某程度的身體接觸,身為教練的要有更高的警覺性,避免瓜田李下;年前曾有武術教練非禮少女被定罪的個案。另外,避免與學員有金錢上的轇轕,切記「借錢梗要還」。
      iv.       拳館經營手法——不法的拳館、健身中心,教練會威嚇或以欺瞞手段,迫使學員購買、預繳數以年計的昂貴課程(透過信用卡、財務公司),動輒十數萬,最穩妥的做法是按月繳費,季付已是極限。這些害群之馬,經常令業界蒙上污點——成為一鍋粥內的「老鼠屎」。
      v.         尊師重道——「拳怕少壯」是武林和拳壇的真理,否則拳手/運動員無需壯年退休,所以有一天弟子的造詣、識見或名銜超越師傅,並非稀奇,亞里士多德(Aristotle公元前384~前322)說:「吾愛吾師,吾更愛真理。」武學意見可以不同,尊重師傅仍是必須的。
      vi.       以德服人——做人處世,以理服人兼高EQ,守時、守諾、謙恭和寬容,戒除暴力語言和粗言穢語,對武者來說,比一般人更具意義。 

      [1] 康戈武編《中國武術實用大全》,今日中國出版社,1990。
      [2] 「君子沒有可爭的事情。要爭的話,就像射箭比賽:賽前互相行禮,賽後互相致敬。這樣的競爭,具有君子風度。」原出自孔子之言。[3] 足球、籃球和欖球都有頗多身體接觸而引致受傷的機會,然而球員是蓄意令他人受傷的話,輕則判出場和停賽若干場,重則有機會終身停賽及負刑責。
      [4] 布洛林(Clyde Brolin)著《為什麼贏家不思考?》(In The Zone:How Champions Think And Win Big),木馬文化2018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2年1月號

    • 漫談內家拳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無論有否習武,大家也許聽過「外家拳」和「內家拳」兩個稱謂,一般而言,少林派乃「外家拳」的代表,武當則是「內家拳」一方;根據《中國武術百科全書》和《中國武術實用大全》指出,「內家拳是一種『主於禦敵』的拳種。所謂『內家』是相對於『主於搏人』的『外家』拳技而言。」「內家拳『主於禦敵』,講究以靜制動,非遇甚厄則不發,發則犯者應手即仆。」
      從《全書》和《大全》的說明,大概可以作這樣的理解,「內家拳」主張習者自身安全受到威脅時,才出手自衛,一出手就要將對手降服,當中包含「以靜制動」和「後發先至」的要求。然而,這是陳義和要求頗高的「目標」和「結果」,問題是如何才能辦到「主於禦敵」、「犯者應手即仆」?愚見認為,要達到這般要求,仍然是透過搏擊練習才能達成,而且「主於禦敵」較被動,在電光火石的毫秒間,制敵機先,主動的一方比較有利,許多搏擊家都同意「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」,只顧以守勢作戰,更助長對方的氣焰,肆無忌憚的狂攻,所以有時在搏擊比賽場合,雙方積分點數接近,較主動的一位會有「印象分」優勢而勝出;至於「犯者應手即仆」,或者在表演時較易奏效,實戰時就要視對象而定。有些武者迷信自己能夠實踐「犯者應手即仆」,與拳拳到肉的搏擊手比試,不消兩個照面就被擺平。
      武術實戰策略應主攻、主守還是攻守兼備?絕對無標準答案!要像行雲流水一般,無從捉摸方為上策;《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》一書指出:「最能定義頂尖運動員的一點,應該是他們靈活的適應性:頂尖運動員會在體能、生理、技術、戰術和心理上都按照練習或比賽中的需求進行調適。」[1]武者亦要等量齊觀,況且,「內」、「外」就是太極「一」的二元,各執一隅皆非整全,試想像將太極圖一分作二,「外家拳」武者手執白色的一半太極魚,「內家拳」武者捧著黑色的一半,會是怎樣的局面?弱不禁風的書呆子、宅男宅女與目不識丁的粗暴武牛,同樣是各走極端,失之一隅。

      名家灼見
      薩般若在《練功百訣》指出:「……世之人,每多以為中國拳術,不外是少林與武當兩派,以少林為方外人所傳,故曰外家,武當為煉氣士所授,故曰內家。亦有謂少林派重姿勢,不務行功,目之為外家。武當派重運氣,不重姿勢,目之為內家,以致分為兩派,矜長揭短,各不相能,實則此皆未知拳術之初旨,胡縐亂道而已。
      「……稽少林武術,頻剛隱柔,故可隱氣以撃人,此皆剛柔相濟,陰陽相生之法也。故內功與外功,兩派皆有之,近人習少林派者,則指武當為柔術而不言其外功。習武當派者,則指少林為外功而不言其內功,實則皆為謬談,知己而不知彼,徒惹門戶之見而已,識者病之。」
      精武體育會創辦人之一陳公哲在「武術剛柔一元論」指出:「剛柔對立用者惟人,同是剛拳,用於剛則剛,用於柔則柔;同是柔拳,用於柔則柔,用於剛則剛,吾不知其孰剛孰柔也。淺薄之徒,固執一面,既昧剛柔之理,自立派系,為欲標榜門戶,乃借神話以惑眾。余曾費數十年功夫訪尋所謂飛簷走壁之輩,暗力擊人之技,徒有其語,未見其人也。」[2]
      「故余亦不知何謂外家,何謂內家者也。」鷹爪翻子門劉法孟有同樣之感慨。[3]
      以上武術家的見解和論述,幾十年前已有書刊發表,絕非什麼奇聞或秘密,然而今天仍有武者「執迷不悟」,的確值得大家深思。這些弊病存在的可能性:
      (1)罕有接觸相關論述和文獻,作進一步的省思、探討;
      (2)基於信任或懶惰,迷信師傅的「教誨」,不經思索,照單全收,奉為圭臬。
      幾位武術前賢的灼見,正好指出一些傳統武術習者,或許仍然享受身處迷霧中,或繼續故弄玄虛,蠱惑後學,對擺在眼前的現實視而不見,繼續自我感覺良好。
      有些「內家拳」師傅授徒時強調「用意不用力」(他們當然抗拒肌力或重量訓練),就可化解敵攻勢云云,這只會為學員製造錯覺,甚至誤導,以為在實戰時可以輕易將對手攻擊力道化解,近十多年來慘被搏擊手挫敗的「大師」,以前曾否被其師誤導不得而知,但未經「實習」就以為可用出來,簡直低估了實戰的危險性。他們的武術理念,主要是依靠「槓桿原理」,如「門鉸」和「門把」的關係,愈近門鉸推門就愈費力,距離門鉸愈遠就愈省力,在同門間互相練習當然穩妥,但當面對移動速度高和勁力強橫的對手時,用平日練習時的節奏就鐵定碰壁,必須要與對方同步或更快速度與之周旋,方有勝算。

      簡易武術分類法
      對於武術分類,國際武壇一般會這樣區分:
      1.   「擊打系」(Striking)——例如西洋拳、實戰空手道、泰拳或法國腿擊術等主要以手、腳(也可以是肘、膝)猛烈撃打敵方為攻擊手段。
      2.   「角力系」(Grappling)——古典摔跤、自由摔跤、相撲、柔道、巴西柔術等皆以摔撻、擒拿及鎖技箝制敵方為手段。
      3.   「綜合格鬥」(Mixed Martial Arts)——顧名思義,是既能撃打也能在地上鎖制敵方的武術類別。
      4.   「街頭搏擊」(Street Fight)——無規則的街頭搏擊,任何致命和不道德的手法都會用上;如插眼、插鼻、撩陰和口咬等,街頭搏擊與其他武術類別最大的分別是……沒有拳證示意開始和結束。
      如斯的武術分類,就算門外漢也能輕易區分,反而「內」「外」家之定義,令武者困惑。
      《易傳•繫辭》曰「一陰一陽之為道」、「陰陽合一」是太極;將武術強分「內家」、「外家」,離「道」也愈來愈遠了。 

      [1] 威格莫(Tim Wigmore)及威廉斯(A. Mark William),《一個頂尖運動員的誕生》(The Best:How Elite Athlete Are Made),商周出版2021。
      [2] 《武道》武術雜誌第7期,1972年。
      [3] 劉法孟編著《少林鷹爪翻子:拳術大觀》,陳湘記,1955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12月號

    • 時光倒流七十年之「鍾林大戰」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一九五零年出現過叫好又叫座的「鍾林大戰」,報章形容「觀眾之擠擁,為歷次拳賽所僅見」、「這是香港拳擊史上最令人注意的一場。」三個月前的「新鍾林」(培生擂台無敵盃)與昔日的「舊鍾林」拳賽,相映成趣,「新鍾林」屬於新秀拳手,兩位戰績總和,不足十場,然而「舊鍾林」,其中一位已達百場經驗,雙方皆是拳王級人馬,名副其實是「拳王爭霸戰」。今昔的「鍾林大戰」皆是——「先罵戰,後決鬥」。

      鍾林背境
      林北氏(Ramsey Bucks),時年三十二歲,香港土生土長,其父鐵北氏,乃香港三十年代西洋拳重量級冠軍。林北氏於一九三五年開始隨李劍琴訓練,先後到過澳門(十回合賽事)和上海出賽,聞名港澳滬,身經百戰,未嘗敗績。一九四九年在海軍俱樂部,六回合擊敗英海軍輕量級冠軍史高齡,一九五零年兩回合擊倒海陸空三軍之冠軍麼亞,復挫滬主帥黃亨利[1],號稱「不敗的輕量級拳王」。林北氏身高五呎三吋,體重135磅,頸圍14吋,胸圍38吋,腰圍31吋,臂12吋,腕6¼吋,腿20吋。體壇名宿韋基舜先生自幼嗜武,先後拜師十多位,包括林世榮、耿德海、黃漢勛、劉飛和金井干城等,他兩位西洋拳教練,一位是李劍琴,另一位就是林北氏。
      鍾福麟,廣東大埔人,廿六歲,一九四七年在法屬大溪地獲沉量級冠軍,戰績彪炳,記錄為75勝9和1負,鍾亦擅足球,為南華會之正選球員,主打中場位置,同時期馳騁擂台與綠茵場,的確罕見。鍾在港拳賽捷報頻傳,包括兩回合擊倒「天津巨人」楊永凱、「港滬拳賽」擊敗張璧城、「國際西拳賽」四回合力克英海軍沉量級冠軍哥羅福,聲名鵲起。鍾出拳快,身材佳為其特長。他身高五呎七吋,體重146磅,頸圍15吋,胸圍42吋,腰圍31吋,臂13½吋,腕6½吋,腿22吋。

      始末緣由
      一九五零年七月五日,《華僑日報》主辦、「李氏健身學院」及「上海中華拳擊會」協辦的「防癆西洋拳義賽」,記者於六月廿四日就「義賽」一事訪問鍾福麟,他表示「防癆西洋拳義賽為本港西拳界對社會福利事業不甘後人之表現,本人願意以私人資格,無條件參加該賽,至對手問題則不論中西人士均可。本人原屬沉量級,倘有好手重量較重者,則超級亦非所計,尤切望能領教林北氏,因日前復楊永凱君函時,亦曾提及,極願與林北氏作戰一場,賽程以六回合起碼,……」鍾此番言論,加上點名挑戰,林北氏固然不爽,何況鍾與林屬於不同級別,吊詭的是重磅者向輕磅者「挑戰」,所以當林北氏回函答允比賽時,強調「……抑且閣下體重較弟重二十磅,相差之鉅,幾差兩級,雖在拳例上所不許,但既盛意拳拳,自當遵約奉陪也。……」因此比賽時出現較為少見場面,拳手上擂台前先行過磅,並宣布林北氏是越級「應戰」。
      鍾林在一輪罵戰後,雙方在「域多利健身會」簽署決戰書,他們本來合力主辦賽事,以顯公平,無奈大家俗務纏身,沒法騰出時間奔走,所以委託「李氏健身學院」主辦。

      拳王爭霸戰況
      一九五零年十月十四日,「第五屆國際西洋拳賽」假嘉路連山「南華會」籃球場舉行,晚上十時半,場內人山人海,座無虛席,壓軸的重心戰終於上演,強烈的燈光照耀着擂台,擂台上放着兩雙簇新拳套,觀眾屏息以待,空間彌漫緊張氣氛,觀眾不約而同注視着更衣室的通道,掌聲除除響起來,鍾福麟帶着微笑率先出場,到公證人面前過磅,錄得體重142磅,之後步上擂台坐在「綠方」台角;稍微禿頭的林北氏緊接第二次熱烈掌聲中登場,同樣先行過磅,體重為132磅,比鍾輕了十磅,揚聲器響起,宣布雙方體重並強調林北氏是越級應戰,此舉對林來說,具「頭盔」作用,勝固可喜,敗也不辱。
      比賽開始,第一回合,鍾採取主動,林以守勢試敵,鍾的左手快,連環擊中林的前額,唯威脅不大。
      第二回合,一分鐘左右,林重拳打中鍾面頰將其擊倒,鍾跌坐在台上搖搖頭,似有點暈玄,站起來後再被擊跌,再起,林得勢不饒人,頻密地進攻,鍾方寸大亂。
      第三回合,鍾稍為喘定,但僅採守勢防禦,林還是猛烈狙擊,鍾顯得處於被動。
      第四回合,林仍然主動,拳拳命中,鍾改變戰術,利用身高手長保持距離,圖阻對方迫近打埋身戰。
      第五回合,鍾失分不少,敗象明顯;鍾雖在港未逢敵手,面對林卻一籌莫展。
      第六回合,積分遠遠落後的鍾背城借一,力圖反撲,屢次打出致命一擊,嘗試以撃倒林搏取逆轉勝,惜左拳乏勁右拳遲緩,均未能命中。
      結語
      賽事結束,林北氏以負十磅劣勢,一面倒擊敗鍾福麟,以大比數積分勝出,沒有出現「許李大戰」的賽果異議。 
      為何體重佔優的鍾福麟如此不濟?除了技術和經驗因素外,也可能是減磅所致的結果[2];其一,林北氏答允鍾福麟挑戰的信函就指出,雙方體重相差約二十磅;其二,上擂台前過磅這罕有「動作」,顯示在體重方面有某些協議,所以減了磅的鍾福麟,比賽時氣力大打折扣,翌日報章形容鍾氏「大失水準」、「慘敗」;另一方面,如果不是減磅影響鍾氏表現的話,反而證明林北氏在「揹磅」[3]情況下,有此亮麗表現,更突顯其拳藝出眾,技高一籌。有媒體形容林北氏擊敗鍾福麟後,晉升為「沉量級拳王」,可說實至名歸。
      資料來源:《成報》、《華僑日報》、《香港工商日報》、《大公報》、《文匯報》、《健與美體育月報》等。 

      [1] 黃亨利,上海人,時年廿四歲,1945年隨意大利人彼亞得習西洋拳,後到「精武體育會」從鄭吉常深造拳藝;1954年,黃亨利參加馬尼拉第二屆亞洲運動會「輕量級」拳擊賽事,初賽擊敗南韓范南奎,準決賽挫日本岩淵浩,決賽敗於菲律賓伊斯派沙而屈居亞軍。
      [2] 林北氏是輕量級(125-132磅),鍾福麟是沉量級(又名「次中量級」141-152磅),兩級別中位數相差18磅。鍾福麟同年六月十六日於「國際西拳賽」出戰哥羅福時,報稱147磅,這反映他平日的體重可能再高幾磅。
      [3] 鍾之體重比林高10磅,行內稱林「揹磅」出賽,意指較吃虧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11月號

    • 拳賽:得失有時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「培生擂台無敵盃」空前成功,委實異數,堪稱疫市奇葩,賽後尚有餘波,漣漪不斷;賽事神奇的是「重心戰」只屬新秀水平,門票卻是香港史上訂價最高(最低$1280,最高$28,800),結果全場爆滿,創下前無古人的紀錄,林作也榮登全港最高拳酬寶座,羨煞多少拳壇名將。這活動成功在於兩人的非凡背景加牙骹戰,而非拳技,林作更是「揹飛」關鍵人物,沒有他首肯出場,無法成事(鍾也強調此點)。「鍾林之戰」除現場的「富貴觀眾」外,本文執筆之時,拳賽已結束兩週,YouTube頻道「鍾林大戰」點擊率已逾62萬,反映大眾感興趣程度。
      最初知悉舉辦「無敵盃」時(利申:筆者不認識鍾林兩位),也替其他拳手獲合理拳酬又毋須包銷門票,感到高興,拳壇的確需要「財子」;今次賽事的持份者統統是大贏家;鍾勝出復大賺、林避擊倒袋百萬,總之就皆大歡喜!
      比賽前幾天,鍾培生誓言要KO[1]林作,向林作提出「如果KO就扣減30萬出場費,KO不成則多付百萬」方案,換言之,如果林作接受這建議的話,四回合後不被KO,二百萬大元可以袋袋平安,林作考慮後否決其附加「注碼」,不過,賽後證明雙方都錯了(信心過大vs信心不足),鍾培生也許慶幸自己省回百萬。
      拳手和拳賽搞手判斷失誤,並非新聞;今次天價「新秀重心戰」賣個滿堂紅,昔日亦有頂級高手的賽事乏人問津。

      凡事都有定時
      香港最早推廣泰拳普及化的功臣是方野師傅(1939-2014),八十年代初舉辦多次泰拳賽事,包括著名的「紅擂台」,主打泰日對壘,大受拳迷歡迎,捧場者眾,港人熟識的「潮州狂龍」龔柏、「膝王」邊信、「野豬」沙地、「泰南黑虎」派逸林、「飛鷹」巴逸、「千勝將軍」濟碧、「雷劈手」向山鐵也、「若武者」須田康德和「鐵拳」長濱勇等,至今仍然津津樂道。
      方野早在七十年代初已舉辦大規模泰拳比賽,而且是一連四天的大型賽事[2],只是時機未成熟,未能適時引爆趨勢。
      香港武者於一九五八年、六一年、七三年和七四年多次征泰(或金邊),都鎩羽而歸,有見及此,方野以其泰國華僑兼拳師身分,穿針引線,安排泰拳比賽在港上演,讓武林人士觀摩,於一九七四年五月三十一日、六月一、二、三日在灣仔修頓室內運動場,以「香港泰國拳會」名義主辦「泰拳大戰」,邀請20男4女泰拳師來港比賽,包括現役拳王:羽量級拳王「汪納隆」、曾在擂台擊斃對手的「華金倫」、三度撃敗男拳手的女拳后「娘叻」(揚言接受港男女挑戰)及八十年代再次來港與當威遜(Don Wilson)較量的輕量級拳王「知里」等,賽制以淘汰方式進行,優勝者將獲錦標和獎金,女將則促對廝殺,打出魁首。
      「泰拳大戰」用意雖好,卻未能在港引起廣泛注意,蓋因當時主流的是國術和空手道,一般對泰拳認識不足甚至誤解,零星報章作有限度報道,欄位也只比火柴盒大不了多少,其次是四日賽事過份「馬拉松」,觀眾要投入時間和金錢太多,兼欠缺「重心戰」,令注意力失焦,宣傳渠道也不似現今的多元,就算位位高手,粒粒巨星,技藝超群,也難以旺場。《華僑日報》在開賽次天以「泰國拳擊昨晚首演•無錦標性故不緊張」為標題作報道,無法助長銷情之餘,簡直就幫倒忙。「泰拳大戰」除了《當代武壇》(34期)作六頁全版宣傳和介紹外,在部分報章刊登廣告,可能製作費預算有限,面積比一包香煙還小,難以吸引讀者注意,遑論引起廣泛討論。賽事結束後,泰拳未構成戲劇性的重視;不過,方野身體力行,積極推動泰拳的努力和貢獻,應該予以肯定。
      因緣際會,方野在八十年代再次大搞泰拳賽事,叫好又叫座,這與一九八一年四月七日及九日,「恒樂會」主辦的「世界冠軍搏擊大賽」,不無關係,由李鵬師傅帶領美加職業自由搏擊拳手(包括世界冠軍「噴射機」賓尼和「老虎仔」周比利)訪港,讓拳迷一睹職業拳手的風采,引發自由搏擊熱潮,隨之泰拳和其他類型搏擊賽事也大為叫座。

      替天行道•正邪大戰
      拳賽吸引力的關鍵之一在「重心」,人類注意力與體能有限,「產品」具多種功能和好處,也只要突出一、兩項「賣點」就足夠了,拳賽要吸引,必要引發大眾「好奇心」,「無敵盃」前就先爆出雙方罵戰互窒,然後鍾向林挑戰,再引發「鍾能否KO林?」、「鍾可以狠狠地教訓林嗎?」的疑問,引發大眾在視頻直播找答案,鍾培生最初以「替天行道」名義與林作比賽,把林作設定為「反派」角色;另一場KOL對「渣男」藝人(官方視像點擊率12萬),就是典型「正邪大戰」,觀眾想見證「渣男」被懲戒的場面。
      六、七十年代,澳洲職業摔角大賽在「無線電視」播放,瘋魔萬千市民,旁述的何守信也藉此竄紅,「無線電視」見形勢大好,肥水不流別人田,先後兩次舉辦「世界摔角冠軍大賽」,首次(1968年)八位摔角手訪港,第二次(1971年)為九男四女摔角明星演出[3],並用官方刊物《香港電視》造勢,六月(189期)用眾多摔角明星作為封面人物,大肆報道,製造輿論吸睛,到十二月比賽那一期(213期),再以萬千女士偶像「君子」馬蘭奴做封面人物,以「摔角特輯」為標題;職業摔角的成功,除了高難度技巧、健碩猛男外,也具「正邪大戰」元素,「邪不能勝正」始終是人心所向;「君子」馬蘭奴、「人山」高韓、「迷魂鎖」李雲就是正義英雄的化身,「殺人王」郭斯、「劊子手」貝魯達、「印度之虎」戴加星等為歹角代表,觀眾目睹「英雄」懲罰「歹角」,總會大快人心。「職業摔角手」地獄式訓練是貨真價實的,台上「演出」是劇情安排,而非真實的格鬥,這已是公開的秘密。
      拳賽的成功,要擅用市場營銷策略,引發大眾注意和談論,方能事半功倍,任何運動,只有圈中人參與和捧場,難收推廣和普及之效,欣賞奧運的觀眾,不必是運動能手。「財子」大搞拳賽,肯定是美事,有助推動拳運和經濟繁榮;「許李」、「吳陳」[4]和「鍾林」比賽,首先出現罵戰互貶、長期媒體跟進報道、引發公眾好奇「圍觀」,皆是成功叫座的元素。

      [1] Knockout的簡稱,「撃倒」之意。
      [2] 也許是模仿或參考本文提及於六八、七一年,「無線電視」主辦的「世界冠軍摔角大賽」日數。
      [3] 首次「世界冠軍摔角大賽」於1968年11月26、27、28及30日在「香港會球場」舉行,來港的有「君子」馬蘭奴、「茅王」田中教授、「骷髏頭」梅菲、「黑旋風」李高和「白面書生」奧地等。上述內文所指為第二次來港情況,賽事於1971年12月7、8、9日一連三日在「香港會球場」舉行。
      [4] 《運動版圖》2021年1月、2月及10月號,〈武意見〉已詳述「吳陳比武」及「許李決戰」始末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10月號

    • 被遺忘的「許李決戰」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本文見刊之時,鬧得熱烘烘的「培生擂台無敵盃」經已曲終人散,勝負誰屬,亦成定局。談及轟動的西洋拳賽,不得不提一九四八年一場被遺忘的「許李拳賽」,由罵戰到決戰,盛況可堪比擬「吳陳比武」;「光明影片公司」曾到場拍攝,由攝影師伍華操刀,然而坊間沒有該錄像流傳,殊為可惜。
      言歸正傳,究竟「許李」兩人是何方神聖?

      何方神聖?
      許大偉,綽號「閃電手」,開平人,時年廿六,體重一百三十三磅,一九四四年獲重慶區專科以上學校運動會拳賽冠軍,四四年、四五年分別獲重慶市中、輕量級冠軍,返穗後六度比賽皆捷,包括撃敗美、蘇拳手。許大偉是方其江(是次方氏隨隊到港比賽,惜負)的師傅,劉大川師承方其江,故此許大偉乃劉大川的師公。
      李劍琴(1910-1982),字啟新,廣東肇慶人,時年三十八,國術師承白鶴派吳肇鍾,西洋拳則師從英國人「莫理遜」[1]。李氏為香港大學健身室主任,一九三六年創辦「李氏健身學院」,同年與陳月法先生獲選代表中國參加柏林奧運會西洋拳比賽,因須自付高昂旅費卒不成行,在港曾與馬來西亞、菲律賓等拳師交手。李劍琴春風化雨,桃李滿門,門徒包括黎東芬、盧克強、梁綿滔、韋基堯、韋基舜、吳應銳、李應聰、阮自強、吳鐵虎和何漢邦等,享「香港健身之父」美譽。李氏著述甚豐,計有《健與美體育月報》、《李氏運動程序圖解》、《李氏健美手冊》、《雙槓運動》、《乒乓新法》等,對於推廣、普及西洋拳和健美運動不遺餘力,厥功至偉。

      挑戰始末
      一九四七年六月廣州一場拳賽,許大偉獲勝,有報紙引用李劍琴[2]對拳賽的批評,許知道後在報章撰文反駁,隔江罵戰遂起,許提議擂台見真章,李氏高足黎東芬期間反向許挑戰,許駁斥黎沒有資格。
      七月廿四日,體育界以賑災(兩廣水災)義舉,望促成許李拳賽,李劍琴答允義戰許大偉。
      七月廿八日,港「華僑體育會」代表鄧緝熙於穗「紅棉酒家」招待記者,體壇老將許民輝和拳王許大偉等人列席,雖然兩位主角已允出戰,惟問題焦點在地點等細節,與會者即場商討後草議方案如下:
      (一)拳賽以賑災為目的;
      (二)對手以許大偉對李劍琴為原則;
      (三)在港穗兩地各賽一場,來去先後,由雙方指派代表抽籤決定,任何一方不出賽一場作棄權;
      (四)港方由「華僑體育會」主辦,穗方由省體協會主辦。
      八月八日,李劍琴對於港穗各賽一次之建議,有所保留,表示:「…在省港比賽二場,有點滑稽,比如許兄受不起我兩三回合就不能動彈;下一場叫誰去看呢?拈鬮[3]之事,無須多此一舉,義賑事急,折衷辦法;如果許大偉允來義賽,我李老頭如果不堪一擊,廣州之行實無意義,而我的招牌決意從此收起,專心致意於商業,假如許大偉先堪我一擊的話,為免使他藉口我佔地利,則上省一行,當屬可能。」
      八月二十日,雙方因比賽地點談不攏,兩雄對壘遙遙無期。
      十月十二日,「輕量級」許大偉與廣州「中量級」拳王「大鐵椎」陳勁在「新華大戲院」進行六回合的賽事,許氏獲勝。
      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,許氏戰廣西拳手王玉勤,許勝。
      二月二日,李劍琴提出包辦許氏來港之一切舟車費用及三天住宿,除外並奉送五百港幣為酬金,許氏對條件仍未接納。
      二月三日上午九時,許李雙方於「高陞茶樓」會談,於下午一時達成協議,即席在記者見證下簽約,於三月擬在「高陞大戲園」比賽(最後場地為嘉路連山「南華會」籃球場)。
      二月廿一日晚,久別擂台的李氏,在「青年會」與黎東芬進行三回合師徒表演賽,為一個月後的挑戰作熱身準備。
      三月十七日,李劍琴向記者表示,已發函通知許氏由不分勝負的表演賽,改為正式比賽。
      三月二十日,許氏一行多人抵港,「李氏健身學院」是日下午四時設茶會歡迎,時任「南華會」主席郭贊授贈雙方錦旗。 
      三月二十一日晚上七時,五千燈泡照亮「南華會」籃球場內的擂台,現場約有一千五百觀眾,門票售價分三種:五元、十元及十五元,早已售罄;許李重心戰安排在壓軸第七場,賽制為兩分鐘六回合,休息一分鐘;許氏身披紅袍登場,背繡「許大偉」中英文字樣,氣派十足,搶眼非常。

      嘉山龍虎鬥
      「紅方」許氏身材稍瘦削,「綠方」李氏則較健碩;第一回合,李氏打算速戰速決,以重拳突擊,連番得手,將許兩度擊跌,許口角流血。第二回合,李節奏保持,許又被撃中,雙方曾出招過猛而齊跌倒台上。第三回合,許幾次快速攻勢,未中李要害,反被李連環拳反擊。第四回合,許銳意反撲,一輪猛烈快攻,李疲態漸現,採守勢閃避,終局時嘴角流血。第五回合,李明顯體力下滑,許則越戰越勇,得勢不饒人,李只有被動地防守,許扳回不少失地。第六回合,「閃電手」節節進迫,斯時李氣力已竭,步履不穩,有暈眩之危機,遂以閃避及近身攬抱戰術挨至終場。
      幾位外籍評判員[4]計算得分後,宣布李劍琴獲點數勝。部份觀眾對裁決報以噓聲及鼓譟,有記者叩詢裁判給分方法,可見賽果引起一些爭議。賽事完結之後,力拼六回合的李劍琴,體力已然虛脫透支,須由助手攙扶返休息室,他的獎品由黎東芬代領;反觀許氏仍然生龍活虎,觀眾對許氏頻頻報以喝采聲。
      綜合在場記者的評論,雙方戰情激烈,李劍琴老路縱橫,出拳準且重,體力則較遜色,李氏以「高齡」[5]力拚當紥拳王,高密度攻防激鬥六回合,極為難得,不愧為一代宗師;「閃電手」許氏出手快而準,抗打力強和氣力充沛,具有拳王風範,許李兩君可謂各有千秋。
      當晚共有七場賽事,五場港穗對壘及兩場港拳手內訌;廣州隊以作客身份獲兩勝三敗成績,表現不俗,已有交代。
      香港會再出現吸引傳媒和觀眾興趣的拳賽嗎?
      資料來源:《華商報》、《星島晚報》、《華僑日報》、《工商日報》、《工商晚報》、《成報》、《武林周報》、”The China Mail”。 

      [1] 英國人莫理遜,戰前於中環堅道開設「莫理遜健身院」,為本港史上第一間西洋拳館。
      [2] 李劍琴戰前亦曾與「兩廣國術館」的顧汝章隔江罵戰,顧汝章叫李氏上廣東,而李劍琴卻叫顧氏落香港,雙方對比武場地爭持不下,遂不了了之。
      [3] 用幾張小紙片暗寫上字或記號,作成紙團,由有關的人各取其一,以決定權利或義務該屬於誰。
      [4] 白安中尉、根寧咸上尉、伊士頓教官任裁判;奇勒教官任拳證。
      [5] 「華僑體育會」主辦的「一九四七年全港華人公開業餘西洋拳術大賽」,章程刊登接受十八歲至三十歲者報名,李劍琴四八年已三十八歲,比許氏年長十二歲,仍勇於接受挑戰,值得佩服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9月號

    • 關於太極,我說的其實是.... (下)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研究顯示,一盤進行中的棋局,讓「門外漢」和「行家」用心記憶,然後翻亂賽局,受試者要憑記憶擺出早前的「局面」,結果顯示行家的表現遠比門外漢優秀;對一般人來說,這是雜亂無章的賽局,然而「行家」卻看出當中蘊含意義和關係;不過,胡亂擺放的棋局,「行家」的表現也會大為遜色。

      格鬥中的陰陽
      職是之故,武術實戰中的「陰陽」關係如下:
      1.   陰陽的相互依存性——陰陽是事物的一體兩面;動物須進食也得排泄、須呼和吸作氣體交換;格鬥需要進攻,也要防守,只懂一鼓作氣,貪勝不知輸,就會自陷險地;同樣只守不攻,也難有勝算。
      2.    陰陽的互動性——宇宙萬物沒有一刻不在變動,就算格鬥兩人對峙,雙方的心思也在流動,伺機出招,如果甲表現猶疑、怯懦或退縮,乙一般就會較進取和主動;敵進我退,敵退我進。
      3.    陰陽的同一性——進攻的手(或雙手)可以包含守勢,即連消帶打;防禦也可誘敵,為反擊開路,暗藏殺機;例如傳奇泰拳冠軍「舞王」沙角(Sagat Petchyindee或譯殺格)強調發拳時,兩㬹不可抛高(飛㬹)如雞翅,暴露空檔;出、收拳動作包含攻與防。
      4.   陰陽的可逆性——捨身打出一記重拳,能夠擊倒對方,固然理想,可是一旦打失而撲空,就會由攻變守,優勢變劣勢,這往往只發生在毫秒之間;用欺敵式打法的拳手,常出現「偽裝」膽怯誘敵,電光火石間擊倒對手逆轉勝。《道德經》第五十八章指出:「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」剛極則折,強極則辱,物極必反;黑夜的盡頭是黎明。
      5.   陰陽的平衡性——世事無常,平衡並非指靜態不動,而是在運動之中尋求高度的穩定。格鬥時要自己保持平衡,同時要想方設法令敵手失衡,為自己打造優勢,為勝利創造條件;令對方失掉平衡的武術非柔道和摔跤專美,拳擊、泰拳和MMA等也不例外。

      流動中之太極
      太極中的陰陽處於動態之中,其中「陰陽組合」可粗分以下五種:
      (一)        全陽——以一場比武而言,甲勝出,乙被擊倒在地、不能再戰,對甲方而言是「全陽」。
      (二)        陽主導——甲佔上風、優勢,乙方居下風(可再細分六四比、七三比、八二比等等)。
      (三)        陰陽平衡——甲乙雙方勢均力敵,處於膠著狀態或拉鋸局面。
      (四)        陰主導——乙佔上風、優勢,甲方居下風(四六比、三七比、二八比等等)。
      (五)        全陰——乙勝出,甲被擊倒在地、不能再戰,對甲方而言是「全陰」。

      一切是太極
      李小龍深諳陰陽哲學,他在1963年出版的《基本中國拳法》(Chinese Gung Fu),已對陰陽之道作出詳盡闡釋;截拳道的標誌是太極圖加象徵流動的箭頭,代表生生不息;電視訪問中也大談「陰陽」互相配合的重要性[1]。
      南懷瑾[2]表示:「……但將那些《易經》理論上之事,加之於太極拳則不免多餘。《易》原為群經之首,放諸四海皆準,而彌綸天地之道,博大精深,永無止境。但若牽強,將精力虛擲在研究其與拳術的關係上,似有偏離武功實際之嫌。」[3]
      武學上的太極,並非「太極拳」一門獨享,因為萬物皆是太極,宇宙是太極、地球也是太極、香港也是太極…看官家裡的客廳同樣也是太極,無論任何一派,只要在搏擊時攻守有道,拿捏得有分寸(相對敵手疲於招架),就已經是合乎「太極」之道矣。
      唐豪[4]於《太極拳與內家拳》一書指出:「四兩撥千觔之說,為武術教師口頭上之通常理論,豈得謂為太極拳獨擅之妙。觀箋釋語氣,一若除太極拳以外,別無他拳當得神妙之稱,武術界門派之見,幾如水火之不相容,此類言論,應負其責也。……太極拳之理論,主柔而不主剛柔之互相為用,是知二五而不知一十也。苟疑吾說,可使若干太極專家,與若干他派拳家,公開比賽,其結果習太極拳者不必勝,習他拳者不必負,可斷言也。」唐豪幾十年前的「狠批」,在近年多位「大師」與搏擊手實戰的結果得到印證。
      某些太極拳師傅,以為已掌握宇宙之秘和陰陽奧義,只有吾門武藝法度最高,盲信祖師遺訓,奉行「依人不依法」;相反,如果有武術師傅,不論甚麼類型或門派,清晰指出自己教授的是「時尚瘦身」、「養生類型」還是「格鬥取向」,撥開徒弟盲信門戶的迷霧,提倡「依法不依人」,明示格鬥的多樣性,接受自己門派的侷限,這類教練應屬「明師」[5]矣。

      參考書目:
      1. 閔建蜀,《太極哲學:陰陽的共在關係》中文大學出版社,2015。
      2. 南懷瑾,《太極拳與靜坐》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14。
      3. 鄭志鴻˙吳忠賢,《太極 八卦之源與健身養生》人民體育出版社,2000。
      4. 陳文德,《數位易經》遠流出版,1999。
      5. 唐豪,《太極拳與內家拳》,山西科學技術出版,2008。

      [1] 1971年12月8日,李小龍接受「加拿大廣播企業」著名清談節目主持人皮亞‧布頓(Pierre Burton)訪問。
      [2] 南懷瑾自幼好動,受武俠小說薰陶,十二歲習武,二十歲已先後拜八十多師傅習藝,包括南宗、北派、長拳、短打、蒙古摔跤、西洋拳術和十多種兵器等,涉獵甚廣;嘗參加杭州國術館主辦「全省性國術比賽」,以姿勢優異而獲冠軍。
      [3]《太極拳與靜坐》南懷瑾著,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14。
      [4] 唐豪(1896-1959),字范生,號棣華,中國武術家和律師。著有《少林武當考》、《中國武藝圖籍考》、《行健齋隨筆》、《太極拳與內家拳》和《內家拳》等。
      [5] 「明師」是開明、謙遜和有智慧的教練,為人低調,知名度未必高;某些「名師」知名度高,但未必是稱職的導師,只是強於自我宣傳而已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8月號「武意見」

    • 關於太極,我說的其實是....(上)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當人們說「太極」這個名詞的時候,許多人都會聯想起「太極拳」,這種流行早上在公園集體操練的拳術,動作緩慢地流動,氣定神閑的耍著套路。武林中人也習慣簡化地説某某是玩太極、練太極,代替「太極拳」的整全稱謂。
      南懷瑾在《太極拳與靜坐》一書指出,「太極」的一詞,並未見載於《易經》之內,這名稱的出現,至少也是宋朝以後的事,故此「太極拳」是宋朝以後才創立。
      《易傳•繫辭》所說「一陰一陽之為道」、「陰陽合一」是太極。從我們熟悉的太極圖來看,圓形圖中包含兩尾對置的陰陽太極魚,雙魚首尾相接,陰陽魚各自出現相反顏色的小圓圈(白魚有黑眼,黑魚有白眼);太極就是包含一陰一陽之「共在的關係」,而且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:曹操也有知心友,關公也有對頭人;男士都有雌性荷爾蒙,女士也有雄性荷爾蒙;理性的人有感性的一面,感性的人同樣有理性的時候;搏擊時發招忌去盡,以防失勢也便於回防,防守的同時伺機反擊;攻中有守,守中有攻。

      太極無處不在
      從「太極」思維來看,宇宙萬物皆可用「一分為二」的觀點來看待和分析,「一」就是整體或太極,「二」即是陰陽;二分的情況包括:陰陽、乾坤、男女、黑白、強弱、高低、虛實、是非、對錯、呼吸、取捨、動靜、粗幼、長短、美醜、日夜、生死、張馳、攻守、進退、天地、乾坤、谷峰等等;人類日常的行為,任何事情皆可以太極的哲學來看待和分析;例如甲乙對話,甲在説話,乙在聆聽,就成為一個「説」「聽」的關係;足球比賽中,「攻」與「守」的情況比比皆是;人的存在,也包括「生」與「死」,沒有人可以倖免這自然法則——「只有生,沒有死」。
          人類的肌肉也存在「太極」之道,當作用肌「收縮」,抗拮肌就會「拉長」,反之亦然。其實任何武術皆有陰陽、動靜、進退、攻守、虛實等等的概念,就算武者練習的並非「太極拳」,當中也包含太極的原理,例如;當甲方出拳攻向乙方的時候,甲方發出的拳是陽,乙方閃避、擋格的動作是陰,當甲方拳勢已盡的時候,陽盡生陰而收拳,乙方伺機出拳攻向甲方,陰極生陽,由守勢的陰,轉為攻勢的陽。西洋拳基本的「one-two」,即左右直拳連擊,當打出左拳的時候是「陽」,右方護手是「陰」,瞬間交換攻防手時陰陽改變。「太極」是動態存在,每分每秒也在變動;以上甲乙的攻防就是一例。現實世界乃變動不止,所以《易經》的六十四卦也只是反映瞬間的卦象,就像電影菲林裡其中一定格,解卦行為是從中獲取訊息,作為未來行動指引,情況有點像運動比賽紀錄片,以慢動作或定格重播某精彩片斷,從中研究、取經和學習。
      武術圖書或雜誌裡的連環演式照片,也是將真實搏擊中快速變動的過招,定格成一連串圖片以方便向讀者說明,對於有一定武術底子與經驗的習者,甚具參考價值,不過武術門外漢切忌看了就以為學懂了某招式,沒有專業教練從旁指導,不要私下找人演練,或以為自己具備實戰能力,否則隨時有前文「大師」的遭遇——被KO秒殺。

      陰陽的相對性
      一場比賽如果有三人分別對壘出賽,A君體重120磅,B君140磅,C君160磅(真實情況較少發生體重差距這般大,這例子只是方便說明),單以體重方面而言,B為強(陽),A為弱(陰),然而,當B與C對壘的時候,B就成為弱(陰),C就成為強(陽)。在這個例子可以發現,「太極」概念是具有相對性,當有人說某君非常富有,閣下可以追問跟誰作比較?坊眾經常討論,◇◇是否打之人,那就要看跟誰作比較?在什麼情景下作判斷?用什麼格鬥規例作賽,也會產生不同結果。
      李小龍在《龍爭虎鬥》中,對師傅喬宏闡釋「敵進我退,敵退我進」的格鬥策略,這正是「太極」的道理,意簡言賅,實踐起來當然又是另一回事。
      任何格鬥比賽,能夠完美做到「敵進我退,敵退我進」,不尚鬥力的都是「太極」之完美示範;巴西「格雷斯柔術」(Gracie Jiu-jitsu)在寢技方面,充分發揮「太極」陰陽的協調,哲理為「體」,技術為「用」,初學者未能掌握技巧,不懂鬆緊、呼吸、張馳、槓桿和時間性的控制,胡亂發力,導致肌肉緊張與關節僵硬,容易給師兄輩可乘之機將其制服,與游泳和踏單車相似,初學者害怕遇溺或翻車,而產生恐懼和緊張,既費力又無效。
      泰拳方面,以往有不少武林中人認為泰拳是粗糙和硬碰的武術[1],這樣的描述也許會做成認知偏差,忽略其實而不華的部份。從眾多泰拳高手的比賽中發現,他們的攻防有道,徐疾有致,虛實無間,進退得宜又省力,拳腳有勁而不虛發,摔投技術清脆俐落,比美柔道家,應放鬆時柔若水(小沙瑪為表表者),應發勁時強如棒揮擊,體力合理地運用,這全部都是經驗累積的成果;例如當敵方猛力打出重拳,泰拳高手會仰身低掃踢前鋒腿,同一時間做到避拳鋒兼進攻,達連消帶打效果;又或者對方掃踢中路(強),泰拳高手會攻其「弱」——掃踢支撐腳或不退反進揮拳撞打面門;這兩例同樣是「太極」完美統一的示範;所謂「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」,同樣一場泰拳比賽,行家與門外漢見到的根本並非同一樣的「畫面」;門外漢看一場高水平的格鬥比賽,只看見兩人一大堆令人費解的動作,見不到箇中動作之間奧妙和意義,要看懂一場任何類型的比賽,不管是MMA、拳擊、泰拳、柔道、摔跤、足球、圍棋、網球、壘球、桌球、排球和籃球賽,都需要相關的背景知識。
      未完,待續。 

      [1] 如果泰拳是「硬碰武術」的話,為何幾十年來泰拳手都能在讓磅的情況之下,仍然能以小勝大、高比率獲勝?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7月號「武意見」

    • 舒適圈の魔力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「舒適圈」(comfort zone),指人在熟識的環境或狀態裡,與稔熟的人相處,做自己能力輕鬆辦到的事情和行動,人會在這種狀態中感到舒服、安逸,本來人人都喜愛舒適的感覺,然而盲點卻是容易缺乏危機感。人一旦離開「舒適圈」就會產生不適和焦慮;例如轉職新公司首天上班、拜訪從未見過的客戶等;「武術大師」在自己拳館被眾徒弟包圍著演練,擔當權威的角色,是眾人目光焦點,必定自得其樂,享受被尊重和崇拜的感覺,他又怎會肯戴上拳套,練習一向陌生的自由搏擊?又怎會到其他拳館當習者,向別的武術教練請益,甘願將自己的「光環」拱手讓人?

      食量驚人的大腦
      首先,人類的天性都是喜愛被讚揚、被接納、被肯定和被重視[1],由三歲小朋友到八十歲長者都不會例外,一位普通武者,如果被師傅(館內權威)稱許和肯定,該學員必定樂不可支,試想那些比武時被秒殺的「大師」,平日徒弟眾多,仰慕者大不乏人,每次「大師」示範,徒兒都看得如痴如醉,「大師」對於各種恭維,當然照單全收,甘之如飴,侃侃而談本派竅門,自己如何與宗師有緣,盡得真傳等,他們每次的自吹自擂,就累進式加深對自己搏擊能力的迷信。
      其次,人類的大腦都傾向好逸惡勞,只佔我們體重2%(約三磅)的腦袋,卻耗掉了我們20%的養分(葡萄糖)和體能,是消耗非常大的器官,可想而知,我們會傾向少用腦袋為上策,因為在數以十萬年的進化過程中,人類並非如現代都市人般,每天穩定有營養豐富的三餐可進食,真實的情況是有一餐沒一餐,視乎狩獵收穫而定,故此保存體力以便隨時用作逃生(被野獸襲擊)、捕獵、禦寒和挨餓時供能之用,可見體力的有無對能否生存事關重大,掉了性命自然無法繁衍下一代,省得用腦等於節省能量,這策略反而有利生存。到了今天,人類傾向依賴熟識的舊模式,這樣較有熟識感之餘,也比較節省體力,俗語所謂「唔使用腦」;例如早上起床刷牙梳洗這類習慣,幾乎是「自動導航」的無意識行為;「學神」駕駛汽車因未熟習而運用較多「顯意識」,所以顯得既專注也較費力,不能心有二用,反觀職業司機就表現輕鬆,可以邊駕駛邊通電話,也能應付裕如。(溫馨提示:專心駕駛,方為上策!)

      「圖解防狼術」有效嗎?
      武術界的情況就是操練熟悉的套拳路數、發勁方式和對拆,與我派同門以「行話」溝通。自由搏擊能力的習得,是由最初的顯意識參與,經多次與不同對手練習和較量之後,由動作生硬漸進成流暢自然,變成程序記憶(procedural memory)[2],當個人在需要運用的時候,便觸發了這個記憶;故此門外漢單憑閱讀圖解武術書刊,沒法擁有搏擊能力,尤其是一些「圖解防狼術」之類的書籍,遇襲女士是否有能力使出書中所教動作,的確令人懷疑,「教」與「練」的武術同道都知道,許多招式就算演練多次也未必能運用自如,何況嬌滴滴的女讀者,單憑閱讀、在沒有演練和心理準備的情況下,突然被色狼從後偷襲或正面突擊,不嚇個半死才怪,更遑論「步驟一如何」、接著「步驟二怎樣」……許多老師傅或教練,在刊物發表「防狼術」時,鮮有論及恐懼情緒,他們幾乎假定當事人都能夠冷靜處理,如弈棋般理性思考,見招拆招,然後安然無恙逃離「狼吻」,全身而退。

      發揮抉擇力量
      研究顯示,成人每天大約會做出三萬五千次的決定,光是在食物決策上,平均每天就得做出二百二十個決定;也有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太疲憊,所以不會理性地更新信念(「更新」就是學習、檢討和反省),而且「越是常用的證據,就越不容易做出合理更新」[3]。「大師」在徒弟面前以權威身份發言,鮮有受到質疑,演練時又得到徒弟配合,經常找到自己具格鬥能力的「證據」,所以就一而再、再而三強化自己有搏擊能力的信念,就越不容易主動瞭解其他門派,繼續待在「舒適圈」,自然就不會「更新」自己的格鬥能力——如果本來是有的話。有趣的是,我們的電腦軟件程式和智能手機App也須定時更新,反而「萬物之靈」的人類卻……
      要「大師」學習他派技藝或與之交流,他們或會認為突顯自己的無知[4],在徒兒面前會顏面無存,本來自己一向是以權威身份發言,一旦易地而處,要這些「大師」情何以堪?與他派互相學習、交流和研討已經有難度,「大師」向別派從新拜師學藝,由師傅變學徒,這樣的「大師」,更加是鳳毛麟角。
      探月火箭在整個航程,燃料用得最多的,是從地球起飛的最初幾分鐘,比往返月球幾十萬公里加總起來還要多;要培養新習慣、戒癮、跳出「舒適圈」都是一樣,下定決心兼起而行動,往往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執行力,名成利就的「大師」要突破與提升,更是如此。 

      [1] 心理學及精神病學教授史提芬˙瑞斯博士(Steven Reiss, PhD)指出,人類塑造性格和決定行動的16個基本慾望包括:權力、獨立、好奇、接納、秩序、囤積、榮譽、地位、家庭、理想主義、社交接觸、報復、浪漫、進食、體能活動和平靜。被讚揚、被接納、被肯定和被重視等都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和慾望,由稚子到耆英長者身上,都不難發現這些現象。
      [2] 程序記憶(procedural memory)屬於內隱記憶(implicit memory),是其中一種長期記憶。「程序記憶」關乎技術、過程或「如何做」的記憶,例如游泳、踏單車、繪畫和唱歌等。
      [3] 《非理性效應:投資的失敗,來自你的本能》,Daniel Crosby著,今周刊出版社,2019。
      [4] 諷刺的是,勇於承認自己無知的,才是有智慧的人,蘇格拉底就是著名例子。能夠判斷與承認自己「不懂」,也是一種能力、知識和智慧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6月號「武意見」

    • 門派同溫層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六、七十年前,當時只有富戶才能享用固網電話服務,反觀今天罕有成年人沒有智能手機,擁有多於一部的情況比比皆是(的士司機隨時有三、四部置於駕駛盤前),這顯示科技普及大眾化,網路服務收費廉宜,達到連小學生也能負擔的境地。「吳陳比武」(1954年)的年代,資訊匱乏,與現在相比,不可同日而語。
      令人訝異的是,在資訊氾濫的廿一世紀,竟然仍有不只一位「大師」,向來只作「陸上習泳」,突然跳入水中打算「碧波暢游」,要不「遇溺」?難矣!
      「讓你摔一跤的往往不是你所不了解的事物,而是你自以為太了解、卻並非如此的事物。」馬克吐溫(Mark Twain)如是說。
      他們犯了《孫子》所言:「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戰必殆。」現代擂台比賽,幾乎可以肯定的是,雙方拳手都會找對方的比賽錄像來研究強弱項,以謀對策,提高勝算。

      對彼此水平無知
      既不知「己」,沒有自知之明,自己有多少客觀的格鬥能耐,也沒有概念;也不知「彼」,自以為是,在毫無事實根據的情況下鄙視、忽視或輕視其他武術門派和類別,如何能獲勝?這些「大師」的行為體現了「鄧寧˙克魯格效應」(Dunning-Kruger effect)[1]——欠缺能力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,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。
      「兵者,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」《孫子》提醒出兵參與戰爭,耗資龎大,涉及國家存亡,非關兒嬉,要慎重考慮;在武術界,武者不可輕言提出挑戰或應約,因關乎性命安危,還有涉及門派和拳館的榮辱。
      「大師」被KO秒殺的「死因」,除了最近兩期同文所指的訓練方法欠缺搏擊實習外,還包括閉門造車,自以為是,以武術家的身份而言,是欠缺專業和探索精神,沒有主動研究其他的武術類型,卻貿貿然接受挑戰,自取其咎也是活該的,筆者對吳公儀、陳克夫兩位和UFC[2]草創時期被格雷斯柔術(Gracie Jiujitsu)高手擊敗的武者,給予正面的評價和肯定,與近年這些「大師」截然不同,蓋因UFC比賽在一九九三年底首度舉辦,當時的家庭電腦和萬維網(World Wide Web)還未普及,資訊流通渠道仍有限制。
      人類因應環境而產生的行為習慣就是「文化」,莫説遙遠的六十多年前,就算近十年,世界環境(如科技)轉變之快,也令人嘆為觀止,武術屬於文化的一個部門,武者也需要與時並進,與變共舞,明白武術內容是開放性的系統,因應需要而作增刪或補充,總之「be water」就對了!僵化和頑固的封閉式武術,已經不合時宜。

      圍爐取暖的利弊
      這些「大師」的盲目,並非無跡可尋;一般而言,人們都會喜歡跟擁有共同信念和價值觀的友伴待在一起,所謂「人以群分,物以類聚」或「志同道合」,武者也是人,當然不會例外,他們聚在一起自然就會「黨同伐異」。心理學家詹尼斯(Irving Janis)1972年創造「團體迷思」(groupthink)一詞,指出「人們致力追求意見一致,這種需求使他們失去據實評估其他行為的動機,這時人們採取的思考模式就是『團體迷思』。」「大師」跟同門溝通時用「行話」(門派專屬詞彙),練習相同套路,以預設的招式、距離和節奏對拆,服膺祖傳教條和制約,所以看法一致,擁護自己的門派觀點,乃正常不過的現象,而且,多數弟子與師傅對練時,基於敬與畏,都會禮讓師傅三分:留手、留力兼留破綻,這會更加強化「大師」的信心,自我膨脹得更加厲害。由這些門派「同溫層」(stratosphere)[3]所形成的「舒適圈」(comfort zone),雖然令習者自我感覺良好,卻也構成「大師」看不見真相的盲點,更加貶低和扭曲別派的存在價值,在沒有遇到別派挑戰的時候,仍然能夠沾沾自喜、自high一番,可以繼續自我吹噓,不過一旦遇上「同溫層」以外的挑戰,就會出現連自己造夢都沒有想過的結果——瞬間被擊倒!
      人類本性都愛待在「同溫層」和「舒適圈」,是非對錯不打緊,讓自己覺得舒服最重要,不過想要精進,就要有足夠的覺察力和行動力,方可跳出「舒適圈」,自我提升。要補充的是「圍爐取暖」乃人際關係維繫和互相支持的重要行為,只是要適可而止,還需保有警覺性,要具分析和取捨他人美言的能力,並非只一律照單全收。
      一般人都有替先入為主的信念找尋配合資訊的傾向,這是我們維護自我的重要部份,心理學研究把這個狀況稱為「確認偏誤」(confirmation bias);例如只閱讀政見相同的報紙、收看政見相同的電視新聞或在YouTube追蹤有共鳴的「網紅」或KOL[4]等,將不合己意的資訊拒諸門外,遠離視線,久而久之,「偏見」漸漸形成而不自知;當有本門派習者擊敗他派武師,就誇大本門的厲害,相反本門習者被擊敗,就會辯說該人學藝未精,或未經本門同意和授權出戰等……總之「頭盔」[5]常備。

      [1] 1995年,美國一名叫麥克阿瑟˙惠勒(McArthur Wheeler)的中年男子,他「知道」隱形墨水有檸檬汁成份,所以他用檸檬汁塗抹在臉上,以為可有效隱形容貌,沒有採用頭套或作任何偽裝,就搶劫銀行。當天晚上警察就抓住了他歸案。惠勒的低能行徑引發大衛˙鄧寧(David Dunning)和賈斯汀˙克魯格(Justin Kruger)進行研究,發現「無能的人無法認清自己欠缺技能,也難以衡量他人技能水平」。
      [2] 「終極格鬥錦標賽」(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-UFC),1993年12月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創辦,至今已舉辦了261屆,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混合武術(MMA)比賽,由品牌衍生的周邊產品包括UFC比賽光碟、各種搏擊裝備、健身器具、運動補充食品、休閒服等。
      [3] 「同溫層(stratosphere)」(又稱平流層)是氣象學用語,指大氣基本保持水平方向流動,較少有垂直方向的流動;人際關係上的「同溫層」是指:個人身處群體中,意見較傾向「跟大隊」或「隨大流」,因而較少創見和客觀事實出現。管理學和組織理論對這樣的行為稱作「群體迷思(groupthink)」。
      [4] 「網紅」(Internet Influencer)或「意見領袖」(Key Opinion Leader-KOL)。
      [5] 引自俚語:「又要威,又要戴頭盔。」「頭盔」譬喻自我保護的藉口或下台階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5月號「武意見」

    • 百練自得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「練」什麼「得」什麼,乃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;種「豆」總不會得「瓜」。不少武術師傅都只重視招式,卻忽視實戰時的情緒變化;多位「大師」與搏擊手較量,輕易被擊倒,皆因沒有練習、沒有體驗過毫不留情的自由搏擊賽(練習/正式比賽/實戰),所以在與人交鋒時,無法處理臨場的威脅和壓力,當「大師」發覺對手的反應與徒弟的極之不同,平日只用手指向徒弟,對方已飛彈丈外,露出驚訝和痛苦表情,如今搏擊手卻前後左右不規則跳動或移步,難以捉摸和掌握距離之餘,「大師」還會對眼前情景感覺陌生,對手復向自己毫不留情地重拳轟擊,猛力抽踢,開始感受到威脅而害怕,引發腦內「邊緣系統」(Limbic system)主管情緒的「杏仁核」(Amygdala)活躍,身體不由自主地產生「打或逃」(Fight or Flight)[1]的緊張反應,啟動「自律神經系統」(ANS)之「交感神經」(SNS)功能。

      體內的微妙變化
      一如草原上的羚羊或兔子遭到天敵捕獵而奮力逃命一樣,人體瞬間大量分泌腎上腺素(adrenaline)和皮質醇(cortisol,壓力荷爾蒙),經由血液流遍全身,並將所有資源導向關鍵功能:心跳及呼吸加速、肌肉緊張等,此時身體不再在乎能否長命百歲,只在乎能否極速逃生,當下無關重要的功能如生殖系統、消化系統、免疫系統、肌肉修復和認知推理等,都會不由自主被抑制下來;在「打或逃」的情況下,思考能力不靈光,所以新秀比賽時,因臨場緊張和中擊所引發的害怕或憤怒,腦海經常空白一片,對眼前狀況已經疲於應付,難言策略與戰術的調整,這些高階的行為,只有經驗豐富的拳手才能辦到;武打電影常見高手氣定神閑,嘍囉氣急敗壞,正是如此。 
      「打或逃」的反應是與生存保命有關,故此會沒有保留地動用ATP/PC系統,其特點是運動強度極高而持續時間非常短,在盡全力運動(例如一百米衝刺)大約十秒就能量耗盡,不少新秀初登擂台時,儘管操練充足,卻不夠一回合已經筋疲力竭、氣喘如牛,雙手重如磐石:然而某些「大師」連疲勞都未出現就已被擊倒。

      百戰之功
      身經百戰的拳王(例如小沙瑪、麥佳格、井上尚彌、帕奎奧、美韋達、播求和善猜等等),比賽時態度自若,從容不迫,似有用不盡的體能,還可以在比賽中盤算和調整戰術[2],皆因他們作戰經驗豐富(包括揍人和挨揍),陌生感和威脅感處於極低水平,不容易出現「打或逃」反應,各種體能系統合理分配,主動輪番使用,所以較少見到他們疲憊不堪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指出「當你對一項作業變得熟練時,對能源需求會愈來愈少」[3];三屆「終極格鬥錦標賽」(UFC)冠軍荷斯‧格雷斯(Royce Gracie)表示,他比賽前三小時的心率是60次/分鐘(60bpm),對比其他拳手心率120次/分鐘(120bpm)較低,反映格雷斯緊張感不明顯。[4]
      單以爆炸力、耐力或肌力等的體能計,拳王未必是同級拳手之冠,但在搏擊時卻懂得理性運用體力,反之新秀會動作僵硬、肌肉緊張致招式欠流暢,遑論體力留放。以年紀和年資而言,「大師」當然屬前輩級人物,不過談到拳拳到肉的實戰,卻只是「新秀」,戰果自然不言而喻!附圖指出「能力高+挑戰低」(右下)的武林高手會感到放鬆;「能力低+挑戰高」(左上)的新秀會能到焦慮;「能力高+挑戰高」(右上)的同級數高手過招會產生心流(flow)[5]。
      拳打千遍,是否就一定身法自然?端視兩位武者的訓練和經驗是否對應,具備上期同文指出的項目(三)「活靶攻擊訓練」、(四)「同門自由搏擊」、(五)「與他館習者自由搏擊」和(六)「參加搏擊公開賽」的訓練對同樣訓練之拳手,當然合情合理,但遇上項目(七)「與綜合格鬥(MMA)拳手自由搏擊」的對手,就會是另一回事。

      攻守經濟性
      再舉一例,當甲向乙發招,乙往後跳開一步(只是其中一種對策),新秀跳開的距離經常比實際需要的為遠,例如半呎距離已足夠令對方招數落空,新秀往往跳後一、兩呎以上,這固然對自身來說比較安全,不過也產生另一道難題,要反擊的距離自然也較遠,需時也較長,擊中機率又降低,對手有較多時間反應,只是,經過無數的練習和實踐後,就能掌握跳後的距離縮短至僅僅避到攻勢即可,有效反擊的機會大幅提高。等量齊觀,其他攻擊和防守,也因經驗的累積而更有效率,縮減不必要和沒有意義的動作,既省力又增加己方勝算,只是這些經驗必須「經」過多次的自由搏擊,體「驗」當中的攻與防、不規則性和無常的情境,感受撃中對手的快感和承受被重擊的考驗,才可以成為武者自身的知識。

      [1] 人體三種能量系統:(1)磷化物系統(ATP/CP system),運動強度極高,只能提供最多十秒左右的能量;(2)乳酸系統(Lactic acid system),運動強度中等,維持的時間從幾十秒到幾分鐘;(3)有氧系統(Aerobic system),運動強度較低,維持幾十分鐘或更長時間,人體會因應情況交替運用三種系統。「打或逃」反應傾向運用ATP/CP系統,所以較快出現疲憊和乏力。「打」是憤怒情緒,較多血流向手部,方便抓武器打擊敵人;「逃」是恐懼情緒,較多血流向腿部,方便逃跑。[2] 傳奇拳王阿里(Muhammad Ali,1942-2016)是異數,經常在比賽進行中,邊出拳邊說話挑釁、侮辱或戲弄對手,綜觀古今拳壇,萬中無一。
      [3] 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著《快思慢想》(Thinking, fast and slow),天下文化2012。
      [4] https://metro.co.uk/2009/10/27/royce-gracie-635748/
      [5] 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.契克森米哈伊(Mihaly Csikszentmihalyi)的心流理論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4月號「武意見」

    • 拳打千遍,身法自然?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拳諺曰:「拳打千遍,身法自然」,多位「武術大師」(下稱「大師」)練拳幾十年,論資歷和經驗,何只千遍?為什麼與業餘搏擊拳手比武,就顯得動作生硬欠自然,給人有手足無措之感,連一分鐘時間也挺不到?
      首先由拆解「拳打千遍,身法自然」的語意開始,再剖析「大師」慘敗的關鍵原因;「拳打千遍,身法自然」——給予武者不同的詮釋空間。
      「拳打千遍」是前因,「身法自然」是結果。
      「拳」可解作套路、招式或搏擊,甚至樁法或沙袋練功法;「打」是動詞,指對「拳」採取的行動、練習和實踐;「拳打」合併理解,分類如下:

      演練和擊靶法
      (一)  套路/招式演練——將門派內的套路/招式動作,重複練習至滾瓜爛熟為止。
      (二)  同門對拆——與相同動作、招式、線路與節奏的夥伴,互相進行攻防,這種練習較少令人受傷,雙方有默契地熟習後,煞是悅目。 
      (三)  活靶攻防訓練——泰拳、西洋拳和綜合格鬥(MMA)的習者不會陌生,助手戴上護具持拳、腳靶,由有規則至不規則移動,習者要跟上對方步伐並進行攻擊,過程中要保持身體平衡和手腳協調;中階練法是助手輔以反擊,以培養習者防守意識,包括提手護頭、仰頭、閃躲和步法卸力等;高階練法是既要進攻,也要兼顧防守並配以連貫性還以組合重擊,過程有如拳手和靶手進行自由搏擊,故此靶手必須具備豐富搏擊和實戰經驗,泰國的拳館慣常聘用退休拳手為持靶者。

      搏擊練習與實戰
      (四)  同門自由搏擊——戴上拳套和牙膠等護具,進行自由搏擊練習,規例十分具彈性,可以是純拳擊、拳加腳、拳腳膝等,通常較少用肘擊(短兵相接時其快無比,危險也大),比對拆多一些挑戰,被擊中和受傷機會提高,打擊力量仍然與正式實戰和比武有差距,普遍會較為收斂勁道,對拼搏有所保留。平江不肖生早於百多年前已洞悉「拳鬭為非常險事。即同學對習時亦多險象。然學拳術者又萬不可不對習。則非有安全之法不可。」[1]
      (五)  與他館習者自由搏擊——與別派或他館習者交流搏擊,同樣賽例可議,但沒有同門師兄弟的情誼,過程通常較開放和激烈,卻是考驗膽量、體能分配、抗打力和砥礪搏擊技術的良好機會,對提升格鬥能力是不二法門。平江不肖生又指出「自習與臨敵不同。未臨敵者。自習雖精。應用必疏。初學拳者。最忌多與親愛之人戲校。戲校者。不出重手。久而成習。其弊為嫩。故不創人。不創人者。不足以為名拳師。其技亦不進。
      「學拳術者。必使四肢有反射作用。而後足以臨敵。臨敵時、迅如風雨。不容有用腦之餘地。擅拳技者之取敵。如常人持箸取饈。持箸之頃。齊之、張之、鉗之、五指或拗、或撑。各極其能。固不待思索而能者也。」
      (六)  參加搏擊公開賽——這類比賽可粗分新秀賽、名將對壘、頭銜爭霸戰、國際錦標賽等,不同規模的比賽,對手技術的高低自有差異,對習武者技擊能力提升非常重要,可以視作階段性磨煉。
      (七)  與綜合格鬥(MMA)拳手自由搏擊——綜合格鬥是包含「立技」(stand-up fighting)和「地戰」(ground fighting)的武術類別,單一的「立技」或「摔跤」(wrestling/judo/jiujitsu)習者,難以與之匹敵,不過,在做足安全和保護的措施,配合具經驗和果斷的拳證之下進行「友誼賽」,肯定能夠拓闊「立技」或「摔跤」習者的眼界和視野。
      (八)  街頭搏擊——這是違法行為,不值得鼓勵;與擂台賽相比,「街頭搏擊」較多不確定性和變數,例如人數的多寡、體型差距、何時開始、何時結束、工具的有無等,而且較易發生人命事故,因此不贅。

      高手的秘密
      「千遍」是量詞,譬喻次數多不勝數。
      「大師」要具有搏擊能力,就必定、必定、必定(重要的事情說三次)要有多次項目(三)+(四)練習,這已經是「最低要求」,沒有討價還價餘地,同時具備(五)、(六)的經驗就更佳,如果「大師」只練習(一)、(二)就接受搏擊拳手挑戰,無異於「自殺行為」。1974年1月22日香港幾位國術拳手征泰鎩羽而歸[2],全被擊倒,慘敗收場,關鍵原因是他們在港從未參與公開搏擊賽(香港國術總會舉辦的拳賽),以素人、初哥身份與泰國職業拳手比賽,焉有不慘敗之理,不過,就算曾參與公開搏擊賽,也難以匹敵,這一點在過去百年,環宇名將遠征泰國拳場的紀錄,清楚說明一切。
      由「吳陳比武」開始,乃至一九五七年台港澳國術擂台大賽、七十年代香港國總擂台賽、八十年代香港泰拳賽興起、至今泰拳比賽普及,期間的演變和進步,都與上述練習方法有莫大關係。 

      [1] 平江不肖生著《拳術》,華聯出版社,1983(民國元年1912年初版)。平江不肖生原名向逵(1889-1957),字愷然,湖南平江人,著名武俠小說家,被譽為民國武俠小說奠基人,赴日本留學期間隨同是留學生的王潤生習武,著作包括《留東外史》、《江湖奇俠傳》、《江湖大俠傳》和《拳術見聞錄》等。
      [2] 《新武俠》武術雜誌第129期,1974年4月號A。1974年1月22日這場比賽,泰國方面以〈功夫拳復仇〉作宣傳,並容許港方拳手不用戴拳套、赤手空拳上陣,事緣1973年12月21日,香港兩拳手在崙披尼拳場出戰泰國拳手,慘告敗北後,認為是拳套所累,阻礙他們發揮云云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3月號「武意見」

    • 武林語意學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「吳陳比武」的起因,林夢在《武林周報》以〈吳陳比武因我而起〉一文承擔責任,勇氣可嘉;他指出「筆者感到吳師傅館中人的說話,和他本人說的竟完全不同,但當時發表那篇報道時,的確沒見過吳師傅,這是筆者的疏忽,在責任上,也應該替他更正的。」[1]以現今流行用語,沒有「核實」(fact check)就刊出報道,還附有一句:「太極的掌門人吳公儀,歡迎與武林人士切磋。」這句極含挑機意味的文字一出,就此引發武林風波;林夢本人不諳武術,忽略門派之間的界線涇渭分明,觸碰不得,反之,就算受訪者自詡天下無敵,也得小心處理文章用詞,避免引發不必要的衝突。
      為了淡化「比武」的火藥味,當年宣傳文案出現有趣新穎詞語:
      i)「合演」= 比賽
      ii)「力學研究」= 拳賽
      iii)「立聲明」= 簽戰書[2]
      一九五七年另一次轟動武林的「倪黃比武」,本來當天只有在場幾個人知道,卻不知怎樣愈傳愈廣,「有關單位」向中介人「長叔」(白鶴派習者,職業游泳教練)進行調查,他力陳並非「比武」而是「講手」,使事情的觀感較佳,「紙上紀錄」也較溫和,「講手」一詞,從此流行。[3]

      詞彙的力量
      研究人類記憶著稱的心理學家洛夫特斯(Elizabeth Loftus)發現,當車禍目擊者被問到兩車「衝撞」(smashed)時開多快,他們回憶的車速往往比被問到兩車「碰」(hit)到時,回答的車速還快,可見問題中不同的詞彙,就可能影響目擊者對意外現場重建的視覺記憶[4]。
      擂台比賽進行中,拳手的教練或助手在台邊緊張自不待言,不過他們的「教路語言」可能不管用之餘,更増添拳手困惑,以下是一些教練在台邊大喊的個案:
      a)「打佢老母!」(原句照錄,真有其事!拳手或會暗忖對方娘親沒有上台啊!你叫我怎麼辦?)這句純粹是教練宣洩情緒的語言,只能表達教練的緊張與投入,拳手難以根據字面意思行動。
      b)「唔好驚!」「驚」(恐懼/害怕)是人類自我保護機制,行為上的自然反應,如果能夠這般輕易「脫敏」[5],肯定是各類「恐懼症」患者的佳音;最諷刺的是,許多這樣說的教練從未上過擂台比賽。
      c)「唔好做○○○!」這個否定句法,有時會幫倒忙,好心做了壞事,就等於請大家「不要想大力水手」一樣,腦海立刻出現「大力水手」,結果事與願違。
      d) 承上例,對心智運作稍有認識的教練會說:「你的□□□做得十分棒!」這句說話肯定和強化拳手的□□□行為,增加他的信心,令拳手繼續重複□□□行為,這對勝出賽事較有利。

      你信唔信氣功?
      曾親暏兩位傳統武術師傅對話,甲言談間提到氣功,乙打岔表示不相信氣功,作壁上觀的筆者壓根兒不知道他們「同意」和「不相信」什麼?因為雙方都未為「氣功」下定義,爭論的可能並非單一意義上的「氣功」;究竟是武俠小說、武俠電影或網路視頻上隔空打人的氣功?還是養生的吐納氣功?動功還是靜功?意念導引式意氣功?空勁氣功治療法?各種各樣聲稱的「氣功」,都有可信和具爭議之處,只是有些跑江湖的「大師」言過其實、嘩眾取寵,甚至造假騙人而已;從上例可見許多人「同意」或「不同意」某概念,事前未必作過詳細的瞭解和認識,討論時也忽略為詞彙定義和劃定範圍。 

      神秘的「地下拳」
      有些武者故弄玄虛,向人表示參與「地下拳」,給人的感覺較有神秘感,容易令人聯想到尚格雲頓(Jean-Claude Van Damme)從老遠來港,跑到九龍城寨參加非法的地下搏擊賽(電影《拳霸天下》”Bloodsport”橋段),雙方為爭勝而拼命;然而,如果將「地下拳」改為「館內賽」,神秘感立刻消失無踪,「館內賽」這類活動,城中許多拳館每個月都定期舉行,一般而言是給予經驗不足的新秀參與,讓他們累積經驗;所以擇詞不同,感覺大異。

      騙人抑或幻覺
      近年各地武林相繼出現的「武術大師」(包括中日,下稱「大師」)在搏擊時不堪一擊的賽果,引發網民廣泛討論,不少網友揶揄他們「騙人多年」,這樣的陳述,嚴格來說並不精確,因為這些「大師」真心相信自己的武藝,而且充滿無比的信心(有些還是一把年紀的祖父輩),願意登場應戰,一心打算證明給大家看,讓觀眾開開眼界,所以他們理論上不算騙人,只是「以為」自己可以與挑戰者周旋,不過期望與現實落差過大,以落敗掉臉付出代價收場而已;反之欺世盜名的「大師」,只知道自己的「絕技」,與徒弟示範時要幾勁有幾勁,悅目非常,他們當然挑通眼眉,哪敢接受外來者挑戰?他們會以不同的藉口,避免與挑戰者交鋒;反之日本就有擅長「隔空摔人」的「大師」,先後與兩位搏擊拳手比試而被秒殺,他是真誠相信自己是「在行」的,而且不只一次……狠狠地「被修理」。所以將「騙人多年」改為「幻覺多年」可能更貼切。

      [1] 《武林周報》〈吳陳比武因我而起〉林夢撰文。(一九七六年八月六日)
      [2] 《成報》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(第二次版)。
      [3] 《武林周報》〈倪黃講手前因後果〉長叔撰文。(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二日)事件主角為白鶴派倪沃棠與詠春派黃淳樑,「講手王」綽號也始自此事件之後。
      [4] 《大腦騙局》,麥可˙史威尼(Michael S. Sweeney)著,大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,2012。
      [5] 系統脫敏法(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),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,用於幫助患者克服恐懼或其他焦慮症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2月號「武意見」

    • 淺談門派是什麼?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六十多年前的香港,擂台比武是法律上不允許,故此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,「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合演暨紅伶歌唱籌款大會」以慈善籌款賑災名義出現,上演地點移師澳門,當日澳門萬人空巷,「合演」門券一票難求;太極派吳公儀和白鶴派陳克夫(1917-2013)在澳門新花園進行「國術合演」,原定六個回合,每回合三分鐘,休息兩分鐘的「合演」,於第二回一分鐘被大會突然停止,經大會商議後,判決雙方「不勝不敗不和」,對高價購票入場,期望欣賞六個回合「武林高手過招」的觀眾來說,自然感到掃興非常,一度發生觀眾鼓譟場面。
      回望「吳陳比武」,整件事給我們的啟發是: 
      當年比武的擂台設計,置於新花園泳池中央,四邊環水,僅有一木橋通到台上,這設計是有實際的盤算和需要,大會考慮到兩派門人眾多,萬一台上兩大師傅出了岔子,門人一湧上台,就會秩序大亂,難於收拾。所以「護台河」就起著緩衝之用,門人如要衝上台,就要先跳下池中,過一趟「冷河」。可見門派和勝負之見,在當年是相當保守,否則賽會毋須有此「周詳」考慮。
      「吳陳比武」的導火線就是門派之見。
      說到「門派」,對該派的習者而言,可說具有神性不可侵犯的象徵意義,究竟「門派」是什麼?「門派」的定義為何?

      情境1:假如□□派有五套拳,共有二百招,如果他們的習者,用了本門沒有的第二百零一招式擊倒對手,贏出比賽,這算是□□派獲勝嗎?□□派沒有任何摔撻的招式,某君練□□派的同時,又兼練柔道,在國術擂台比賽時,以浮腰摔撻令對手脫臼或昏迷而勝出,明顯地他取勝的招式並非來自□□派,這算是□□派獲勝嗎?相反,如果使出本門沒有的招式,而被擊倒,這算是□□派失敗嗎?
      七十年代有些國術拳手是「低調地」兼練拳擊和柔道,卻只參加國術比賽,所以勝出時觀眾以為他是單純一門派習者,這種「誤導性遺漏」令該派獨享榮耀。

      情境2:某君同時學了□□派和○○派,比賽時兩派招式也用了出來,他究竟是什麼派?
      以上情況並不罕見;七十年代,武林流行「兩棲拳手」,即既練國術也習西洋拳,習者是兩種比賽也參與的名將,而且在國術比賽中成績也較出眾,他們卻掛著□□派的名義,甚至有些門派「請槍」找西洋拳手參加國術比賽,為自己派別立威,同樣屢見不鮮,那麼,他們真的能代表該派嗎? 

      其實習武者心知肚明,學習幾門武術,令自己的「工具箱」和「軍火庫」更齊備,格鬥時更有優勢;又或採納更科學化的訓練:如拳擊訓練等,自然比單一派別習者具優勢,所以有些□□派習者在既有二百招(承前例假設)外加一些別派招式和元素,自然想區分與□□派有別,另想出一個名堂來,成為新門派;以兩個或以上門派的招式重新作組合,可產生無限的可能性;成立新門派不無好處,既可成為創派宗師外,更可迴避了不正宗之名,簡直一舉兩得。相似的邏輯也出現在各類的格鬥比賽,稍改一下比賽規則,就可重新冠名,自成一家,創新品牌。
      筆者蒐集了古今不少門派名稱,流行與冷門的加總起來,數以百計,絕對可以填滿本期專欄篇幅,故不作贅列。
      進一步反思門派的意義,假設人類可以做出的「一萬個」(譬喻)動作,基於某些信念,△△派劃分出只可做其中五百動作(招式);而◇◇派就只可使出其中的三百招式等等(兩派招式或有重疊的可能),有些門派主張直線乃兩點間最短;另一派又主張走弧線的拳擊破壞力驚人;其中一些派別又主張「手為兩扇門,全憑腳打人」;又有別派重視擒拿、摔跤和地戰,不一而足。
      然而,每一派所倡導的「招式」禁忌,幾乎在YouTube頻道都能在正式比賽中,找到有拳手以這些「禁忌招式」獲勝,例如有門派否定高踢腿價值,可是世上以高踢撃倒對手的武者,簡直多如牛毛。現在大家能夠想像得到的招式,幾乎都可以在網路視頻找到奏效的比賽片段。
      相傳馬戲班用來表演的大象,從幼領回來時,就被粗麻繩綁腳繫於木柱上,幼象經多次掙扎都逃不掉,牠慢慢就學會放棄逃跑,長大後就算腳上沒有繩子,「心中的繩子」卻仍然牢牢束縛著自己,而門派的教條就如幼象腳上繩子,習者受到無形掣肘,失去思想上和動作上的自由。問題是,為何有這麼多門派習者,沒有低頭檢察一下「腳上繩子」是否仍然存在?
      下期續談「吳陳比武」帶給我們另外一些啟示。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2021年1月號「武意見」

    • 由「吳陳比武」說起  
      text: Roger (羅振光)

      向來是《運動版圖》忠實讀者,今天有緣身在「版圖」中,執筆〈武意見〉,暢談「武事」,小弟初到貴境,分享個人想法和見解,望各路英雄好漢,不吝賜教,多多包涵。  

      人類祖先的語言在何時出現,眾說紛紜,專家也無一致定論;而文字出現的時間,因有實質文物證據留存,可推斷約在五千多年前,較無爭議;電影發明至今只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,而對武壇和新派武俠小說影響深遠的「吳陳比武」,是香港(澳門舉行)最早存有視像記錄的擂台比武,所以由這件盛事說起。

      香港現今拳館數以百計,參與者眾,當代的自由搏擊水平非凡,經常在國際武壇取得佳績,以當下水準回溯吳陳的表現(YouTube存有錄像檔案),由擂台、拳手裝備以至格鬥技術,自有不少可改善之處[1],筆者多年來在網路討論區和留言板,見到不少鍵盤戰士(通常假名)口誅筆伐,狠批兩位大師的表現不濟,有如街頭打架等,潛台詞是「我更棒」!情況有點像未騎過馬的馬迷,批評騎師策騎功架一樣。心理學家使用「向下社會比較」(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)來形容從負面角度去看別人的傾向,以便讓自己從中得到優越感;有趣的是,成名的高手和拳王級人物甚少發文批評,因為他們無需依靠貶抑他人來自抬身價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    不過,如果以整件事的脈絡來看,反而應該欣賞吳陳的勇氣!有云「一膽二力三功夫」,吳陳兩位有膽色踏上擋台公開較量,已突顯他們的勇氣(另一種膽量,為臨場對敵拚鬥時會否虛怯、抱頭逃竄),他們的創舉為武林立下里程碑,比紙上談兵、光說不做的「武術大師」強得多(有桃李滿門的老師傅親口向筆者承認從未打過架和比武),他們有如登月英雄岩士唐(Neil Armstrong)[2]一樣,踏出重要一步,勇於在眾多觀眾面前示範和實踐,各展看家本領,雙方表現如何是後話。(利申:筆者從未學過白鶴派和吳家太極拳,也不認識兩派人士。)

      歷史悠久的拳擊(boxing)和稱霸環宇「立技」(stand-up fighting)擂台的泰拳(muay thai)[3],從一百年前的比賽錄像所見,當時的拳擊和泰拳技術與現今比較,顯得較為粗糙,大開大闔的動作較多,不符合經濟性,然而經過多年來實踐、印證和改良,已然改進不少,因此「吳陳比武」對武林的影響,就起著拋磚引玉的啟蒙功能。相似的情況發生在MMA界,由1993年首屆UFC[4]開始至今,格鬥技術已經改進不少。
      這樁轟動港澳武林的大事,當年的報章流行說法「有人想喚起人們注視太極拳,……曾對一家晚報的記者發表過歡迎『研究』的意見,但經發表後,在文字上的誇張,便成了『挑戰』的成份。」[5]二十二年後,《中聲晚報》不諳武術的記者林夢,在《武林周報》發表〈吳陳比武因我而起〉五期連載,細說從頭,詳述始末,行文救贖意味濃厚,增添可信性和可讀性。

      一九五三年某天,林夢與某私家偵探社副社長[6]茶敍,席間副社長對其太極師傅吳公儀(1898-1970)推崇備至,還說:「吳公儀師傅歡迎任何人,任何派別去切磋,如果有不相信太極厲害的,大可以去試試!」林夢問:「這話是不是吳公儀師傅說的?」副社長說:「我們在吳師傅門下授業,聽他說過許多次了!」林夢因此先後兩次登門拜訪吳公儀不遇,遂問吳館中的人:「吳師傅是否可以和武林人士切磋?」一位館中人答道:「當然,我們怕什麼?」   

      林夢之後在《中聲晚報》發表報道,描寫太極拳的厲害,附帶寫了一句:「太極的掌門人吳公儀,歡迎與武林人士切磋。」[7]所謂「文無第一,武無第二」,此文章一出,可謂覆水難收,一石擊起千重浪,產生的漣漪效應,觸動不少武者的神經,雖然事後幾天另出文章作澄清,也都於事無補,各方筆戰不休,終於釀成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的「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合演暨紅伶歌唱籌款大會」。

      這場比武,究竟給了我們什麼的啟發?下回再談。

      [1] 「可是,『國術神秘』,則殊不見得,一場『亂打廿四』而已。門外漢的我,有此感覺。」(《成報》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,記者「列治曼」)「……報載澳門要舉行武術比賽,也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打擂台,如期買了張船票,趕去觀賞。……我是乘興而去,敗興而返;誰勝誰敗,根本沒看清楚。」(《胡金銓談電影》胡金銓著,胡維堯編,三聯書店出版,2011。)
      [2] 他的名言:「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,卻是人類的一大步。」
      [3] YouTube有許多百年前的拳擊和泰拳比賽錄像。
      [4] Mixed Martial Arts-MMA: 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-UFC。
      [5] 《成報》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(第二次版)。
      [6] 林夢在文中遵守諾言,沒有披露副社長姓名,某程度上副社長的言論對觸發「吳陳比武」,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用。
      [7] 資料來源:《武林周報》〈吳陳比武因我而起〉林夢撰文。(一九七六年八月六日)

  •   《運動版圖》Sportsoho 11月號專訪

    • 李小龍武術偵探羅振光

  •   收銀處旁朱古力糖果的玄機

    • 收銀處旁朱古力糖果的玄機

      有否留意到大型超市的收銀處?收銀處四周總有糖果、朱古力和小食售賣架,這「現象」絕非偶然。因為當你逛完超市後,過程中通常已做了許多購買決定(例如價錢、牌子、營養和數量等),而做決定是要體力的,到了排隊付款時,已產生研究人員所指的「決策疲勞」(decision fatigue),大腦渴望補充葡萄糖,這個時候,人們就較有衝動撿起這些糖果放入購物車,反正售價不高;超市的罷設,是有科學根據的。

  •   推銷員的動力

    • 推銷員的動力   20-2-2018

      成功的運動員、推銷員、藝術家等,都不約而同為了自己的「理由」,努力不懈,他們的「理由」就是動力或動機,只是各人的動力不同而已;而身為主管和教練的,就要時刻保持警覺性,讓屬下心中保持一團火,邁向目標。

      動力往往受到我們的信念(Belief)、價值(Value)、規則(Rule)所支配;世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,所以對屬下的激勵方式,要採取各「施」各法,方能奏效。

  •   跑步的動機

    • 跑步的動機            13-2-2018

      根據《跑步的科學》一書指出,十個常見跑步的動機包括:
      1.       身體健康
      2.      減重
      3.      紓壓
      4.      變聰明
      5.      機能用進廢退
      6.      結交新朋友
      7.      親近大自然
      8.      比賽
      9.      為公益而跑
      10.     飲食有道

      換言之,動機明確可令自己持之以恆享受跑步樂趣,反而急於求成者往往難以持久,不少人在受傷後就會熱情退卻,也許會從此在跑道上消聲匿跡。現今跑會如雨後春筍,有興趣者不妨參加他們的訓練班,可省卻「拐彎路」摸索的時間,更重要的是減低受機會,長跑長有。

       

  •   忠於自己的選擇

    • 李察‧巴治曾撰《天地一沙鷗》,薄薄的一冊,以擬人法講述海鷗李維史東不滿現狀,誓向更高境界挑戰,要飛得更高、更遠、更快,初時困難重重,被同伴及母親揶揄,遊說這是「不可能」的,但憑藉「牠」不屈不撓的意志,屢敗屢戰,克服險阻,終於到達前無古人的境地,「牠」為使其他同類能有此能耐,亦希望「牠們」知道突破後的美景,回到海鷗群中,教導和鼓勵其他的海鷗勇敢地嘗試。

      李維史東的故事核心,就是世上千萬突破型人物的模式,如果你從事的興趣或工作受他人批評和揶揄,恭喜你,你可能是創造性的偉大人物。

  •   自我放鬆保健法工作坊

    • 日期:19/5/2017(星期五)
      時間:晚上 7:30 至 9:30
      地點:中環永吉街28號永吉利商業大廈8樓832室

       

  •   觀看的方式

    • 觀看的方式

      約翰‧伯格(John Berger)在《觀看的方式》指出,一般畫家可能從十六歲左右開始習藝,在傳統規範的薰陶下養成觀看方式,想要成為少數的例外畫家,就得清楚理解自己的觀看方式,然後拋棄過去的種種習慣,才能突破;他必須單打獨鬥地對抗過去塑造他的那些藝術規範,並把自己當成否定畫家觀看方式的畫家,這意味著,他知道自己正在做別人無法預見的事情。

      筆者認為,其他範疇的大師,同樣都有相似的創造歷程,所以許多大師都曾受別人誤解和排斥。  

  •   聆聽的質素

    • 1. 忽略──這是最差勁的聆聽,完全忽略對方的說話,顯然心不在焉。
      2. 假裝在聽──「好處」令說者感受尊重,或基於恐懼(例如說者是老師/上司)免被責難。
      3. 選擇性聆聽──對喜歡、同意或有共鳴的內容接收,其他的就拒諸「耳門」外,只接收局部訊息。
      4. 專心聆聽──這是對聽者要求最高,也是最具挑戰的聆聽,難度在於聆聽過程中,不作價值判斷(減低產生對錯、是非、喜惡、敵我等先入為主的信念),才能全然聽進內容。                

  •   語音的意義

    • 情景如下:
      有人叩門,咯咯──咯──
      室內的人問:「誰人?」
      叩門者說:「我呀!」
      然後,門戶打開,讓其進入。

      以上的情況,大家都不會陌生。
      可見,人際溝通不單是文字內容,還包人們聲調等語音元素,而且每個人說話的聲音特質,與指紋相似,獨一無二,已經有銀行採用語音識別系統,處理電話理財服務,代替昔日的手按密碼做法,「先進」程度,更進一步。       

  •   「無知」的能力

    • 沒有多少人會承認自己「無知」,反而凡事充當代表的卻大不乏人。其實,知道自己所知有限,才是真正的智者,認識自己的無知,就是「認識了自己」。

      知道自己的「無知」,是見多識廣的表現。

      因為當人的知識越是豐富,「已知」的圓周就越大,圓周越大就越能「接觸」更多「未知」的世界,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;從圖中所見,甲的知識比較乙廣博,對比能知道自己的「無知」也比乙多,但乙卻連自己的無知也不知道。

      老子說:「知不知,上;不知不知,病。是以聖人不病。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」知道自己的無知,是高明;相反地,不知道自己的限制和無知,就是愚蠢。所以智者不會犯此種毛病。智者不會有「不知不知」的毛病和缺點,他們厭惡這缺點,所以就沒有這缺點。希臘聖哲蘇格拉底(Socrates)曾說:「我比別人聰明一點,因為我知道自己愚蠢,而別人不知道自己愚蠢。」萬世師表孔子也有類似的「夫子自道」:「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」印度靈修導師克里希那穆提(Jiddu Krishnamurti)教誨:「最難的一件事就是讓人心從已知的事物中解脫,使它能隨時弄清楚新的事物。」

      所以知道自己無知的人,殊不簡單!

  •   事件的兩種「真相」

    • 第一種是事件實際發生的本身。

      第二種是由人表述的事件版本,不同的人自有他們認為「客觀的真相」,因為世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,各有自己的想法、經驗、情緒和語言等能力,所以大家的「真相」,經常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,不足為奇。

  •   潛能探索

    • 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」,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和位置,若果錯放位置和走錯方向,就會事倍功半。

      「潛能」是潛在的能力,以冰山作比喻,就是水面以下未露出的冰山部份,有些人鋒芒早露(例如莫札特),有些人則可能要不停探索,到人生後期才找到自己的位置(例如KFC創辦人山打士上校Colonel Sanders)。

      有些人能夠及早自定路向而奮鬥(例如李小龍),有些人則透過「伯樂」啟發,扭轉一生,例如傳奇拳王「鐵人」泰臣(Mike Tyson),年幼時進出警署和牢獄多次,後來被發掘參與西洋拳比賽,一舉成名,天下無敵,名利雙收,名留青史,這就是將泰臣好勇鬥狼的天性,放對位置的實例。

      然而許多人仍然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,探討自我的「潛能」所在,例如有人因為減肥而跑步,竟然跑出興趣和成績,而且獲獎頻頻,甚至開班授徒……如果不是過肥的原因,也未必顯露長跑的潛能,故此,多作嘗試,也許是探索潛能的其中一項方法。   

  •   團隊精神

    • 商業組織,經常面對的挑戰是「團隊精神」(team spirit),各自為政或溝通失效的隊伍,會內耗不斷,事倍功半,生產力有限,令公司虧蝕;彼得.聖吉(Peter Senge)指出有些團隊,每個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,集體的智商卻只有62,只有當團隊真正在學習的時候,團隊表現才會出色,關鍵是從「深度匯談」(dialogue:指在群體中讓想法自由交流,以發現遠較個人深入的見解。)開始。

      有「禪師」之稱的NBA著名教練傑克遜(Phil Jackson),為了令隊員建立默契和團隊精神,透過「正念靜心冥想」,助他們排除雜念、壓力和執著「贏」的想法,傑克遜發現他們坐在一起以相同的節奏呼吸,就可以聯繫在一起,比說話還有效;同一呼吸,等於同一思考。

      我們要把一支木筷子單獨折斷,顯然輕而易舉,如果將三支或以上的木筷子湊在一起,要折斷就肯定困難得多,團隊的力量正是這樣。要達致上佳的團隊精神,優良溝通和互信是關鍵所在,這兩項要做得好並非容易的事,「互信」需要長期建立,而「溝通」就需要EQ和耐性加技巧。

      故此,要發揮團隊精神,必須訂立清晰而明確的目標,並讓每位持份者,都感到團隊與自己相關,各持份者之間又能夠互相信任,不分彼此,團隊的正向效能自會提升。   

  •   黃飛鴻「無影腳」的啟示

    • 1949年攝製的《黃飛鴻正傳》下集「火燒霸王莊」(也是歷史上的第二部),「黃飛鴻」(關德興飾演)在寶芝林內退敵後,借機向眾門人講解自己如何使出「無影腳」絕技,並即席再示範一次,高足「鬼腳七」(何山飾演)問:「師父,我明明睇到你起腳,點解叫做無影腳啊?」黃飛鴻解釋,旁觀者的確能夠看見自己所發腿招,然而自己發腿前,先以上路手招,遮蔽敵手視線,所以「當局者」在看不見腿招的情況下中腳,故名「無影腳」。

      黃飛鴻的詳盡招式解構,可能開創了武俠電影的先河,在大銀幕「授武」,並道出實戰的真正要領,也點出了「感知位置」(Perceptual Positions)的關係,第一位置、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觀點,第三位置就像擂台上的拳證,對拳賽情況瞭解透徹,也就是「鬼腳七」的位置,所謂「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」。許多時候,「抽離」和「宏觀」可助我們較易一窺全豹,獲取更多有利我們作決定的資訊,例如在作出重大決策前,先與可信賴的親人討論,可避免因為衝動和恐懼行動所造成的損失。

  •   幽默感的層次

    • 大家也許說過類似的話:誰有幽默感、誰欠缺幽默感。

      然而幽默感之有無,可粗分以下三個層次:

      1.理解幽默的能力──這是大多數人的情況,只有少部分的人,可能基於思想僵化、「負面情緒」(憤怒、妒嫉)或「自我形象低落」等因素,欠缺理解幽默的能力。
      2.腦海中創造幽默──這是人類創造力的顯現,許多人都會在腦海想到有趣的事情,只是未有表現出來。
      3.透過工具表達幽默感──這是三者中最高的層次,既要創造力,也要執行力,更需要表達技巧:語言運用、語調、表情、手勢、眼神和節奏等,缺一不可,更重要有一顆和善的心,以幽默令大家開心和諧,而非攻擊、貶抑他人取樂,達到抬高自己的目的。補充一點:政治漫畫的幽默表達方式,往往比直接批評苛政更受人民歡迎。 

  •   讓人同意的方法

    • 任何人在公在私都有可能需要「說服」他人同意自己的觀點,例如結伴旅行的目的地或合資送什麼禮物給老師,都需要與人討論,以致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,戴爾‧卡耐基(Dale Carnegie)指出,如果想要讓人同意自己,提供以下建議:

      1.無人可在爭論中獲勝──「爭論」只會造成僵局,形成雙輸結果。
      2.不要說別人是錯的──無人喜歡聽到被指責,儘管對方指出的都是正確。
      3.自己錯了,就勇於承認──誠心認錯是美德,可是「面子」經常阻止我們這樣做。
      4.用友好的方式開始──「友好的方式」可以使對方「禮尚往來」。
      5.從讓別人說「是」的問題開始──因為人類是習慣的動物,習慣說「是」對說服有利。
      6.讓人多說,自己多聽──這是「教練」技術核心,卡耐基早已發現人們喜歡「說」多於「聽」,其實擅於「聆聽」可締造奇蹟。
      7.學會支持和同情別人──同理心可加速說服成果。
      8.喚起人的動機──找出對方的需要(明顯/隱藏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•   故事添色彩

    • 我們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故事!

      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故事;我們從小就開始聽別人口耳相傳的故事,從中汲取智慧,還有小說、漫畫、電影、電視劇、新聞等「養分」,……更重要的是,古往今來,偉大的哲人之抽象理念,通常都以故事或譬喻來「顯影」,使受眾容易理解和接受,例如柏拉圖知名的洞穴囚犯寓言、佛陀以手指月的譬喻,還有愛因斯坦巧妙地以「男人與美女對坐,還是坐在熱火爐上的感覺落差」,道出了「相對論」的概念,既易於明白,也便於記憶。

      不少暢銷書都是以簡單故事,再以擬人化的動物主角(「醜小鴨」、「龜兔賽跑」等),包裝老掉牙的智慧,例如暢銷書《誰搬走了我的乳酪?》中的老鼠(哈哈、猶豫、尖鼻鼠和長腿鼠)、《天地一沙鷗》中的海鷗李維史東,都是成功的例子。

      所以無論是社交攀談、演說或是銷售,以有聲有色的故事為說辭加分,肯定能夠為話者更受歡迎!

  •   處世基本功

    • 著有《人性的弱點》等暢銷書的人際關係訓練鼻祖戴爾‧卡耐基(Dale Carnegie)指出,處世的基本技巧包括「不要批評、指責或抱怨」和「坦誠、直率地讚賞他人」,不過,要辦到兼成為自己的習慣,絕非朝夕的事情。

      有研究顯示,人類的行為往往由無意識主導,當後來解釋自己的行為時,只是「合理化」的例行公事而已,如非經由先進儀器量度證實這點,人們多數會認為自己屬於「理性」。

      曾幾何時,人們會衝口而作出批評他人,還錯覺地以為「真理」在我手?當別人有成就時,心中就產生酸溜溜感覺,要「讚賞他人」?真箇談何容易?而且諉過他人、推卸責任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性呢。

      「不批評」和「讚賞人」都不只是外顯行為那般簡單,還得要具有健康的自我,否則難言實行;要具有健康的自我,得花時間和努力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•   幽默無「爛GAG」

    • 「爛GAG」一詞為坊間口癖(口頭禪)之一,意指一些未能引起大笑效果的笑話,例如那些常被運用的笑話,聽多過一次,就難再引起爆笑而失效,有被運用到「爛」的意思。

      我常在課堂及工作坊提醒學員,如果自己有經常用「爛GAG」一詞掛在口邊的,盡所能戒掉,不過,我的用意並非要其他人永不再說「爛GAG」一詞,而是有意識地知道自己在說什麼;這裡先舉一個真人真事的例子:

      昔日有一同事P君,慣以阿諛奉承與「拍馬屁」手法討好上司,對上司言聽計從,永不說「不」,徹頭徹尾是一名「YES MAN」,他的「口頭禪」是「你就好啦!」各位想一想,當自己聽到這樣的說話,多少會感到自己比對方在某方面優越,自尊感不禁悄悄提升,「自我」就像充氣的水泡般──漸漸膨脹起來,可是,這句條件反射式的「口頭禪」,也有碰壁的時候。

      一次,公司年終派發花紅,P君與L君兩位在公司同屬中級管理的同事在銀行相遇,當辦妥提存事宜後,一同離開,慣於奉承的P君首先打開話盒,
      P君:L君,你收了多少花紅?
      L君:五萬多……
      P君:你就好啦!我只有十萬咋!
      L君:……(為之氣結)

      大家可發揮一下想像力,L君當時聽到的心情會如何?本來一句討好他人的開場白、口頭禪,因為情境的差異而鬧出笑話,可謂強差人意。

      上述對答的潛台詞還可解讀為,以L君的能力來說,「五萬多」已經是超額有餘,而P君所得的「十萬」,卻有多少委屈之感,難怪L君氣結,花紅已比人少了一截,還在能力上被比下去!

      所以,當有人刻意說笑,搞一搞氣氛,就算對方技巧不足,或時機拿捏欠準繩,我也欣賞對方想眾人開心的善意,欣賞其正面的態度,可是,一句「爛GAG」,就會令對方自討沒趣之餘,也難覓下台階,不難想像到,這位善意的人以後會學懂不再搞笑、不說笑為妙,保護自尊,免被傷害最重要。所以一句無心的「爛GAG」,可能意外地為對方戴上了「金剛箍」,從此,慎言為上。

      此外,如果說「爛GAG」一詞時,加上憤怒的語調和蔑視的嘴臉,傷害性就更大。周潤發在電影《監獄風雲》的經典台詞:
      「我大聲講嘢唔代表我無禮貌!阿sir!」
      這句話只可以當作戲中人的對白看待,不可當真,因為不必要的大聲,不單只是無禮,而且可能具威脅性、恐嚇性,對人際關係的傷害頗大。

      根據心理學家麥拉比安(Albert Mehrabian)七十年代對人際溝通的研究所得,人際溝通包含三項元素:
      1.    文字
      2.    語調
      3.    非語言訊息(表情/身體語言/動作等)
      看官不要以為上述三個元素的比重相若,其實不然;文字佔7%、語調佔38%、非語言訊息55%,可想而知,文字內容配合各種的語調、表情和動作,就會構成不同的語境和意義。

      這裡有幾個不同媒介,傳遞訊息的效度就有分別:
      (一)文字古本;(只有文字)
      (二)電台廣播劇(語言和語調)
      (三)默片(只有非語言訊息──圖像與動作)
      (四)當代的電影、電視節目(三元素俱備)
      以上哪一項的傳播效度較高,不言而喻。

      故此,能夠做到不說「爛GAG」一詞,較為保險,相信沒有人因為沒說「爛GAG」一詞而遺憾,反而無意識地將之衝口而出,覆水難收,人際傷害性無可計量;就如上述的例子,L君對P君那句「你就好啦!」的無意識應對,可說是恨之入骨。 

      暢銷小說家史蒂芬.金(Stephen King)發現,當人們開始從事寫作、畫畫、舞蹈、雕刻或唱歌時,總有一些人會批評他們,讓他們因此感到厭倦,如此而已;開始運用幽默也會有相似的情況,所以就算聽到被批評「爛GAG」,也不用氣餒,只需一笑置之,玆因這可能是對方無心的口癖而已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        

  •   生之慾

    • 上至古稀老翁,下至就學小童,皆有可能因雞毛蒜皮般小事而自殺、結束生命,殊屬可惜。

      自殺行為是具有傳染性的。六○年代初期,位於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幾乎沒有自殺事件。但自從一名十七歲少年與父吵架,上吊自殺身亡後,到了八○年代末期,該島以人口比例計算的自殺率是全球最高的地區,而自殺者的年齡亦在二十歲上下。

     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《生之慾》(又名《流芳頌》),有頗深的寓意,可供細味。故事描寫一名三十年來,從不遲到、營營役役的市政課長,終日埋首文件堆中工作,「職責」是拖延市民投訴,但當他發現身患癌症,自知時日無多,始明白生存的意義,決心在死前為市民建造一座公園,造福大眾。諷刺的是,許多人需要在人生路上碰上突變,方能深明自己存在的價值,反而在溫室栽種的「幼苗」,遇上稍不順心的事情,就了斷自己生命。

      能夠明白生命的意義,活得比較有衝勁,更能珍惜時間,「哲學王」柏拉圖就是寫作時死在案上;魯迅走到生命盡頭時,仍孜孜不倦地寫作。他們覺悟到自己對人類的使命,活多一天,幫多一點。常人卻往往抱著虛無態度,盡己所能掠奪、佔有,其他都變得不重要,甚至認為了結自己生命也與人無關,自私的行為,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人步他後塵。

      其實,生存所需要的勇氣,絕對不會比自戕來得少。 

       

  •   駕駛者禁忌

    • 眾所周知,在香港酒後駕駛是違法的,所以奉公守法的人會因飲酒而不駕駛,或者為了駕駛而棄飲,為人為己,以策安全;不過,許多人未必知道,原來駕駛時傾講手機(手持聽筒或免提式),有研究指出其表現與酒後駕駛相若,換言之,就是危險程度相若,故此,許多駕駛者包括職業司機在內,邊駕駛邊用手機,其實對人對己都會構成威脅,不要以為「免提式」手機不會令駕駛者手腳「忙碌」,重要的是令其大腦分心,無法專注駕駛,妥善處理路面突發情況,大家要知道,「看到」不代表「認知到」,所以專注駕駛才是上上之策。             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

  •   興邦與喪邦

    • 「一言興邦,一言喪邦」;也有人說「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比嘴巴更容易開錯」。

     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(Donald Trump)和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(Rodrigo Duterte)的說話風格,以至香港候任議員的宣誓風波,都正正突顯說話形式的重要性,「說話形式」是指文字內容、聲調、語速、面部表情、眼神、姿勢、身體語言、衣飾及配飾等等,當受者接收「訊息」時,就是通盤接收上述所指的一切,正向的效果是「興邦」,反之「喪邦」。

      言為心聲,不過已說出口的話語「覆水難收」,故此,要好好管理由「心」到「嘴巴」這段「傳話距離」,避免衝口而出、口不擇言所造成禍患。